我国旱涝灾害规律,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1-17 14:36:31

雨热同期是中国气候的突出特点,最热的时候雨水也最丰沛。这种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然而,气候突变带来的旱涝灾害又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远古时期,中国人就与旱涝做斗争。经常交替出现的洪涝与旱灾,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灾害。

中国天气网搜集、整理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历史资料及气候资料,系统梳理出1470至2018年间的旱涝数据,试图用可视化的形式,展示549年来我国经历的旱涝气候变化规律,挖掘那些重大旱涝灾害事件及社会历史影响,为当代社会应对旱涝灾害提供借鉴。

我国旱涝灾害规律,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1)

2016年5月4日以来,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受暴雨洪涝危害。图为7月4日,安徽省太湖县新仓镇呜山村村民房屋被洪水淹没。(来源:新华网)

我们发现,在这段距当代社会最接近也是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历史中,不管社会形态经历几度变迁,旱涝总是在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华文明,例如朝代更替、人口迁移、经济社会发展等。 旱和涝依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自然灾害。

格局:旱涝交替

中国地貌复杂,范围跨度大,各地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雨季集中在5到10月,这几个月的降水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80%左右,其多寡基本会决定当年旱涝状况。

549年来,中国可谓旱涝频发,几乎每年都有区域性或局地性的旱灾或涝灾。

分布不均的降水造就了多样的旱涝格局。我国旱涝格局通常有6种类型,即全国旱、全国涝、南北方涝长江流域旱、南北方旱长江流域涝、北方涝南方旱、北方旱南方涝等。不同时期旱涝格局的相对比例有变化,但总的来说,全国涝型格局多于全国旱型格局,北旱南涝型格局多于北涝南旱型格局

我国旱涝灾害规律,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2)

我国旱涝格局(动图)

我国旱涝格局中最常见的是“北旱南涝”,大约平均每4年就可能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年份南方易偏涝,北方偏旱。容易发生涝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灾最易发生在华北平原及西北的陕甘宁地区。

最少见的是“北涝南旱”格局,大约平均每9年一次,17和18世纪就曾出现过。例如,清朝乾隆年间的1756—1757年北方持续多雨,连续2年“北涝南旱”的状况在历史上更为少见。

1950年以来,我国气候总体维持“北旱南涝”格局。不过,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30年来降水持续增加,日渐呈现“暖湿化”倾向。

旱涝不均跟我国地域辽阔且季风气候年际变率大有密切关系。夏季风的异常变动会直接导致降水的时空差异。当夏季风较弱时,雨带长期在南方徘徊,导致雨季长、雨量大,可能形成涝灾,同时造成北方雨季短、雨量少,可能形成旱灾。这时就会出现北方偏旱、南方偏涝情况。反之,则会造成南方偏旱、北方偏涝。

趋势:旱涝转换

我国的旱涝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呈现准周期或者阶段性交替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转换。东部区域旱涝变化的准周期性更加明显,以2-3年左右的周期为主,还有11年左右、22年左右、50-60 年左右以及80-100年左右的“世纪周期”。

我国旱涝灾害规律,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3)

重庆奉节招待所墙上所刻“同治九年(1870年)季夏洪水至此。光绪九年仲秋立。”,说明当时洪水之大。(来源:《中国历史大洪水》)

1470年以来,我国的旱涝分布多有变化。1470年至17世纪,偏旱和偏涝的年份都非常多,但以旱型年景为主,自东向西大致呈“东旱-中涝-西旱”带状分布;到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由旱转涝显著;19世纪期间,年景以涝型为主,出现几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水灾;20世纪以后,全国逐渐向旱型年景转变,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较为湿润,80年代起再次转旱,其中华南和淮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偏旱,长江以南和西北东部偏涝。

我国旱涝灾害规律,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