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研4号王草。
本报记者邓卫哲摄
本报记者操戈邓卫哲
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发生着深刻变革,粮食价格走低,用于草食家畜饲养的饲草料进口量,却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急剧增加。随着“粮改饲”的持续推进,即便在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的热区省份,对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为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年,国家提出“粮改饲”政策,试点涉及广西、贵州、云南等热区省份。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国道认为,我国热区自然条件优越,雨热同期,具有草食家畜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缓解北方传统草原区家畜过载和实现国家草原生态生产战略调整的重要承载体。我国粮食产量的40%都用作耗粮型畜禽养殖。发展草食家畜能有效减少粮食消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南方草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50年选育出两大系列热带牧草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牧草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国内草地具有各类饲用价值的牧草达6700余种,优势种饲用植物有308种,其中北方草原有200种、南方草山草坡有108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热带牧草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军介绍,牧草研究中心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充分考察我国热区牧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先后收集国内热带牧草种质12600余份,引进国外优质热带牧草资源1800余份。在农业部、科技部等支持下,建立了“农业部儋州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和“国家草种质资源南方备份库”,构建起了完备的牧草种质保存体系,并针对热带牧草抗旱、耐盐、耐铝等开展了抗逆性鉴定评价。
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下,在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的基础上,牧草研究中心通过引种选育、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手段开展了热带牧草品种选育。先后有27个品种获得国家审定,其中以豆科牧草热研2号圭亚那柱花草、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热研25号圭亚那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热研4号王草、热研11号黑籽雀稗等推广应用最为广泛。
农业部原部长何康曾用“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来形容圭亚那柱花草系列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高。经测算,热研系列柱花草品种每亩年产鲜草3吨左右,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13%-18%。柱花草既适宜胶园、果园间作,作为覆盖绿肥压青和水土保持;又适作青饲料,用于草食家畜和家禽的精料饲养,现已成为我国热区及东南亚热区的当家豆科牧草品种。
热研4号王草则是由美洲狼尾草和珍珠粟杂交成的禾本科牧草。多年生,最高可以长到4米高,一年可割10到15次,每亩产鲜草都在20吨以上,其茎秆含糖分,脆甜多汁,是牛、羊、猪、鸡、鹅等理想的青饲料。以养羊为例,一亩王草的产量足够10只羊全年的饲草量。
在海南定安南华种养合作社,王草是养鹅的主要饲料,帮农户节省了70%的饲料成本。在海南省农业厅的扶贫帮扶点,王草则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每吨鲜草卖给黑山羊养殖基地,贫困户可以挣到300元,按照每亩20吨的产量,仅此一项每年就为贫困户增收超过6000元。由于产量高且适合南方山区一家一户、房前屋后边角地种植,王草现已成为海南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的优势资源。
唐军告诉记者,热带牧草新品种的育成,极大地带动了热区集约化养殖和林下立体农业发展,其中热研2号柱花草系列品种累计推广380多万亩,热研4号王草累计推广960多万亩。2009年,热科院“热研4号王草选育及产业化推广利用”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热科院“柱花草种质创新与利用”获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工种草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以前南方养殖业多以耗粮型猪禽养殖为主,少有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由于水草丰盛,南方老百姓也很少有种草圈养的习惯,多以零散放养为主。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集中圈养成为趋势。因此,人工草地便成为现代化畜牧业生产体系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可有效弥补天然草地产草量不足,同时可实现家畜的集约化饲养,达到规模效益。
刘国道认为,热带牧草新品种的成功选育,为人工放牧草地和刈割草地的建植奠定了基础。人工草地的产量是野生牧草的8-10倍,有利于植被恢复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以适宜集约化栽培为目标而选育的热研4号王草,已成为南方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草资源,有效缓解了南方舍饲畜牧业发展中优质饲草短缺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减施增效和地力恢复行动的深入推广,各地不断探索林下种草养殖。据统计,我国南方林果用地范围广、面积大,其中园地800万公顷,林地9000万公顷以上,开发利用幼林果园种草,实行林草畜结合、种养结合是南方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
海口市金德丰莲雾种植园已连续2年没有施过一粒化肥。该基地负责人黄益丰说,“秘诀就是在果树下套种了柱花草,每月定期割草覆盖还田,既能作为绿肥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提升莲雾品质;又能抑制其他杂草生长,减少除草人工成本,每年还能节省不少肥料钱。”
在刘国道看来,林草结合,近期可利用牧草发展养殖业以增收、保持水土,培肥地力,促进树木生长;远期可以延长林果生产年限。从而实现中长期利益结合,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热科院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先后探索了幼林胶园、椰园、柚子、柑橘园等林下种草养鸡养羊模式,以柚子园种草养畜为例,可减少园地80%以上的药肥投资。
2013年,刘国道组织专家将该模式引入贵州省兴义市,用于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构建起“果(林)-草(药、菌)-畜(禽)-肥(沼气)”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在芒果、澳洲坚果等林下套种土壤需求较少、生长较快的绿叶山蚂蝗和爪哇葛藤,该模式不仅很快让原先石头裸露的荒山又绿起来了,减少水土流失;还能逐渐恢复地力,改善果园种植环境。
不难看出,热科院对热带牧草的研究,始终紧贴国家农业改革和产业发展需求。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成员王文强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服务橡胶生产,以胶园覆盖和绿肥生产为目的;1980年后转型开展热带人工草地建设和改良利用研究,引进了大量热带牧草品种、成套热带人工草地建植和集约化畜牧养殖技术;1990年以后以饲草生产、草食家畜和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热带牧草种植资源研究评价为基础,培育适合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热带牧草新品种,为热带草业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小牧草种出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对于研究了一辈子热带牧草的刘国道来说,发展热带草牧业一是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加速天然草原植被恢复,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二是有利于拓宽食物生产系统范围,延长农业产业链,藏粮于地,藏粮于草,增加肉奶供应,有利于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三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入量,培肥地力,系统解决用地和养地之间的矛盾。
刘国道直言,在全球化的农业生产贸易中,农业生产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食物生产。国家实施“粮改饲”行动,充分体现了当前农业生产与服务的多元化,耕地产出目标不仅仅是粮食,更是食物,热带牧草研究责任重大,事关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