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西安交大2021年研;广东财大2021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江苏大学2017年研;聊城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南航2013年研;江西理工2013年研;首都经贸2010年研]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河北大学2023年研;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年研;浙江财大2021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昆明理工2017年研;华侨大学2017年研;浙江理工2017年研;中财2016年研;华东理工2015年研;华中农大2015年研;沈阳工大2014年研;燕山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浙江理工2014年研;江西理工2014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
答: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唯物主义[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历史唯物主义[深圳大学2023年研]
答: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一种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和派生精神。
相对静止[天津商大2017年研;首都经贸2009年研]
相关试题:静止[沈阳工大2013年研]
答: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①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②没有发生质变。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量变[南京财大2012年研]
答: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统一又斗争的特征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矛盾[河南科技大学2023年研;人大2022年研;中财2013年研;华中师大2011年研]
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燕山大学2015年研]
相关试题:主观辩证法[宁波大学2017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
答: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称为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辨析题: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宁波大学2017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生命物质反映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生物体为适应环境,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应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等等。
(2)第二阶段是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随着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大脑,于是出现了动物心理。猿类的大脑已相当发达,动物心理发展到了最高阶段。这是意识的萌芽。
(3)第三阶段是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存在就是被感知”。[浙江财大2017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
(2)评析
这种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获得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但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江西理工2014年研;武大2004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宁波大学2017年研]
答:该观点是片面的,其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所以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总结:“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英国哲学家毕尔生提出的。该观点的前半句承认万物都在运动,因而坚持了辩证法,其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却把运动理解为意识和思维的“运动”,把运动仅局限于主观世界,无视了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则是错误的。殊不知,运动本来就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而这句话后半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浙江财大2017年研]
答:该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3)这句话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原理。若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质变比量变更重要。[江西师大2017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质变与量变是辩证统一的。对于事物发展而言,量变和质变都是不可缺少的。具体分析如下:
(1)质变与量变的含义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变与量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因此,质变与量变是辩证统一的。事物的量变不仅是数量的增减,还有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构成上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于事物发展而言,量变与质变都是不可缺少的。题目中认为质变比量变重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辩证的否定就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四川师大2017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简答题,西安交大2021年研;西南科大2017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沈阳工大2014年研;浙江师大2012年研;首师2011年研]
答:该观点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而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否定并非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只是否定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对于旧事物中积极的部分仍予以保留。
因此,该观点是错误的。
简答题: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华侨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述物质概念的演变。[东北师大2022年研]
(2)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首师2013年研]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
(1)列宁的物质概念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概念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首都经贸2017年研]
相关试题: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沈阳工大2017年研]
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1)新事物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适合它存在的历史条件,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存在的根据。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不仅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的东西,而且吸取了旧事物的积极的东西,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提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由于从根本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取代旧事物。
因此,可以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
什么是联系?联系具有哪些特点?[青岛理工2017年研;华侨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聊城大学2017年研]
(2)简述联系的特点。[扬州大学2017年研]
(3)联系的普遍性[概念题,广东财大2017年研;燕山大学2016年研]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条件性。应当唯物辩证地看待条件,从三个方面去理解条件: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的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天津大学2023年研]
相关试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大学2018年研]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
答: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通过否定,在新旧事物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体现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全部抛弃,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它既否定和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落后的东西,又吸取、保留和改造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旧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联系环节。
③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②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完整过程。辩证的否定本质上是辩证的综合,是对立面的统一。
③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参考曹小值真题笔记曹小值题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