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其实可以用幽默加工理论中的“失谐-消解双加工理论”进行解释。
比如刷屏刷到眼睛生茧的“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当我们看到“听君一席话”,根据既定思维,我们会产生下一句是“胜读十年书”的心理预期;
但“废话梗”实际给出的信息,却是“如听一席话”这样反逻辑的重复,造成了一种与心理预期上的“差异”。
这种“期待的落空”会引发“认知失协”。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论》中提出:“人的常规思维是追求认知的协调,一旦不一致,就会进行自我调试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于是我们会对这种反逻辑信息进行重构,试图去消化、理解这种“失协”,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我们会认识到“听君一席话”和“如听一席话”的重复关系虽然无逻辑意义,但具有释义关系:
表示的都是“听了你一番话”,本质是对那些“听起来很正确,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话进行嘲讽。
这就是“失协消解”的过程。然后我们会进行情绪加工,以获得幽默的愉悦感,这个过程也削弱了嘲讽的尖锐感。
除了精准地掐中幽默的心理节奏,既不用修辞包装,又不讲逻辑的“废话文学”,其实还带有反叛色彩。
2、一种反叛: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我们头发密集得多的信息,每天都在狂轰乱炸。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听了他制作的一期播客节目。听完后,我像被人按在水里看完一篇万字论文,感到非常窒息。
虽然时长只有13分钟,和听一遍《情歌王》的时间差不多:
但超快的语速加上庞大的信息量令我难以思考,比单曲循环100遍《情歌王》更难受(没有说《情歌王》不好的意思)。
从文章到短视频,再到播客,产出者都在用薅秃脑袋的力气,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地塞各种信息点,制造刺激点,收割流量。
我们看一部经典电影,只要1分钟就能快速看完;
我们看一本名著,只要3分钟就能快速读懂;
我们看一条短视频,语速快到让人怀疑正常呼吸是错的;
我们读一篇文章,各种缩写让人怀疑好好说话是错的。
一切都在加速、加速再加速,一切都被蒙上一层功利主义色彩。
而“废话文学”作为一种低密度信息(即是单位信息量中传递的信息价值相对较少的信息):
在用一种“无用之用”进行反叛,用“荒诞”消解信息爆炸背后的虚无。尽管它诞生的本意并非如此。
比如短视频评论区出现频率较高的“段落型废话梗”: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了 ,因为派大星和海绵宝宝一起去抓水母了 ,而且打碎后加入蒜末爆香味道老人孩子都爱;
从而鲤鱼要跃龙门必须要雷雨天气 ,所以从食盐提纯的过程看来,解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组我们得从秦始皇灭六国说起;
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其实都有含义,句子之间使用了“因为”“而且”“所以”等关联词进行串联。
乍看上去有一套逻辑,但实际上结合起来是一段毫无逻辑的胡言乱语。
这其实是一种反讽,反讽信息时代下,很多内容看似说得很有道理,背后逻辑其实经不起推敲的现象。
这也是一种反叛,用“废话文学”本身的“荒诞”反叛信息爆炸背后的“虚无”。
03
请不要剥夺
我们说废话的权利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到虚无,似乎解释废话的意义这件事本身,是在说一种“正确的废话”。但,那又如何?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疗法叫“自由书写”:
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了解自我的方式,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诚实地写下自己自由联想到的任何内容。
这是一种让潜意识自由流动的方式。
“自由联想法”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曾说过:“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品。”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天写作20分钟,连续写四天,就可以显著改善情绪。
通过这种对自己完全坦诚的方式:
能够暴露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深层情绪,能够在释放内心压力的同时,与自我建立连接,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发现问题的症结。
即使没有说废话的人,和自己说废话,也是一种自我疗愈。说废话,是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需要。
《奇葩说》曾经对辩题“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展开过激辩。
“正确的废话”,指听起来没有任何毛病,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话。也就是“废话梗”中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当时观众一边倒支持反方“废话,说了等于没说,那你还是不要说了。”正方辩手杨奇函被认为必输无疑。
但他结辩时说的一番话让观众纷纷倒戈:
“正确的废话”或许是一个伪命题。
什么是废话,什么又不是废话,谁又能界定呢?
就像父母的唠叨,朋友的碎碎念,在他人眼里是废话,在我这里就是一种爱。废话不存在正确与否,废话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就像浪漫一样。
我们的话废不废,根本不重要。作家张大春曾经说过:“一个字长途跋涉来到我们面前,已经不是它出发时的模样。”
正因如此,那些长途跋涉的废话,为我们找到了对的人,那些能够还原废话最本真的模样、能够感应到废话背后的意义的人。
说废话,是一件多么浪漫的小事。
生活不易,请不要剥夺我们说废话的权利。
来源:壹点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