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ers的意思,graders怎么念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04-15 12:20:44

修正过的层级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词项翻译实验、图片命名实验和Stroop结果, 同时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二语学习者词汇联想可能出现的反应,特别是由于母语的参与和语言水平的不同所导致的非母语化反应。虽然修正后的层级模型相比其他模型而言较好地描述了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和发展特点 ,但仍有几点因素未能涉及:1)没有说明句法概念知识或搭配知识(横组合知识)在其中的表征特点。模型中的“概念”仅限于一语和二语中的纵聚合概念知识, 特别是与具体/抽象名词和同源/异源词相关的概念知识(de Groot & Nas, 1991; de Groot, 1992; de Groot et al., 1994; Kroll & de Groot, 1997),比如在单语和双语启动实验中所使用的启动词总是和被启动词有语义上的相关(DOCTOR-nurse; BODY-finger)(Chen & Leung, 1989; Kroll & Sholl,1992; Dong et al., 2005), 很少有研究关注二语词汇中具有搭配关系的概念知识是如何存储并以何种形式产生联想反应的。2)此修正模型主要关

注的是相近语言系统的二语学习。由于语言相近可共享的概念知识也会更多, 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言系统, 其产生的类型距离所导致的各自特有的概念知识会在二语心理词库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 这些特有概念知识对二语词库的构建和词汇联想的影响在修正模型中还很难找到解释。

3.共享与分布特征

为了更好地解释概念特征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de Groot和同事(de Groot , 1992; de Groot, et al., 1994; van Hell & de Groot, 1998a,1998b)分析了一系列具体/抽象词翻译识别任务的实验结果, 提出了分布特征模型(the Distributed Feature Model, DFM, 见图3), 把概念分解成节点, 认为在一语和二语中具体词要比抽象词共享更多的概念节点, 因为具体词指称的实际对象在语言间是相似的, 而抽象词因为语言文化等因素可能只有部分的概念节点重叠。这一点也从Schonpflug(1997)关于德—英双语者的研究报告得到证实。在他的分析中, 抽象词的单个翻译对应词的比例要比具体词高, 这意味着具体词的共享概念节点更多,二语学习者会对具体词联想出更多更丰富的语义反应, 而抽象词相比之下更具有语言特有的非共享概念节点(Jin, 1990; de Groot & Nas, 1991)。

graders的意思,graders怎么念(9)

de Groot等的分布模型主要是基于对具体词和抽象词的翻译任务研究结果而提出的。为了使模型更具有解释性和普遍性,Dong等(200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享分布式的不对称模型,指出,一语和二语翻译等值词共有的概念元素享有相同的概念表征;一语和二语翻译等值词的概念表征由一系列共享和独有概念元素的节点组成,呈分布状态;一语词和共有概念元素的连接强于二语词和它的连接,一语和一语概念元素的连接、二语和二语概念元素的连接强于一语和二语概念元素、二语和一语概念元素的连接, 形成不对称联系强度。该模型较之以往模型更为完善的一点主要在于,它把二语心理词汇中两语独有的概念意义元素分离出来,强调了两语间概念/意义重叠的不对称性, 以及语言间可以共有的概念元素和不能共享的语言特有的意义元素(见图4)。

graders的意思,graders怎么念(10)

虽然Dong等的模型勾勒了双语心理词库的共享和独有概念表征结构 ,且对双语者脑成像研究的结果证实了两语共有概念元素几乎都储存在同一区域即颞叶语言区(Wernicke's area), 但该模型仍未涉及句法搭配知识的表征和发展特点,其概念元素主要指语义相关的不同节点,与句法搭配知识无关。Dong等对此不足的解释为, 句法搭配知识可能储存在不同的区域, 如前额叶区(Broca's area),目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提供心理词库所有元素的存储范式和特点,现有模型当然也有待修正和完善。

Jiang (2000)的三阶段模型(Three-Stage Model)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描述课堂教学环境下二语词汇发展过程的解释理论模型。Jiang认为,由于母语系统的存在,二语心理词库的构建从本质上来说就有别于一语心理词库。他把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词形阶段(formal stage)、一语媒介阶段(L1-mediation stage)和二语融合阶段(L2-integration stage)。在二语词汇发展的最初阶段, 学习者二语心理词库中的词条只含有词汇的发音和拼写信息,词汇指示器帮助指向该词的母语翻译等值词。这个阶段的二语词汇意义和语法信息都必须通过翻译对等词才能获得, 其二语概念意义共享一语的概念表征。而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 二语的词形和一语的语义句法知识间的连接得到不断的加强, 但由于词汇的形态因语言而异, 二语学习者又接触不到大量的高度语境化的目标语输入, 且因为可以借助于一语轻松获取二语词义等信息,所以绝大多数的二语学习者词汇发展只停留在第二阶段,即部分共享母语概念意义的一语媒介阶段,而无法达到Jiang所描绘的最终阶段:二语学习者自动运用二语词汇能力,区分一语和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相同和差异。

Jiang的模型不仅描绘了二语词汇的构成元素和发展过程, 更重要的是它细致解释了母语在二语词汇习得中无法逃避的参与作用, 预测了二语词汇很难避开的石化阶段。遗憾的是,Jiang的模型仍然没能回答构成二语词汇的一个重要元素——句法搭配知识到底在二语词汇中如何表征,不同类型的词是否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语言独有的概念知识如何与二语词汇联结等等。

graders的意思,graders怎么念(11)

八、二语词汇联想的实证研究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语词汇联想研究结果证实了心理词库的联想模式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由此二语研究者开始探索二语词库的构建形式,试图了解其是否和一语一样,有相同的表征特点。相关研究从1978年开始,但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几乎本世纪初,二语词汇的联想研究才开始丰富起来(Meara, 1978, 1982, 1983, 1984; Sǒderman, 1989, 1993; Singleton, 1990, 1999; Wolter, 2001, 2002, 2006; Namei, 2002, 2004; Wilks et al., 2005; Fitzpatrick, 2006, 2007; Zareva, 2007)。

对二语词库和一语词库的比较结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二语词库从根本上不同于一语词库, 主要是基于语音的联结网络(Meara, 1978, 1984; Laufer, 1989; Channel, 1990; Read, 1993; Meara &Wolter, 2004)。早在1978年, Meara就提出, 二语词库本质上是语音的,而一语词库是基于语义的。1982年, Meara对他所负责的Birkbeck词汇联想研究项目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二语词汇联想的四个特征,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二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库与母语者的有显著区别”(1984:231):

1)二语联想反应结果很不规则, 不同于母语者的反应结果。

2)二语学习者心理词库的联结程度远比本族语者的不稳定。

3)语音在二语词库中起非常主要的作用。二语者经常误解了刺激词, 给出毫无关联的联想结果。

4)二语词库中的语义联结和本族语者的有本质的区别。

Meara的观点陆续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认同,他们采用不同的联想任务得出了相似的结论(Laufer, 1989; Channel, 1990; Read, 1993; Schmitt & Meara, 1997; Verhallen & Schoonen, 1993, 1998)。Meara和Wolter (2004)还设计了一种词汇联想的测试任务V-Link (Vocabulary Link),该测试工具主要由20组词汇练习构成,每组词汇包含10个与受测词语义关联和无关的词对, 受试只需在电脑屏幕上点击有语义相关的词项, 正确与否可以通过点击底端的四级关联强度量表来验证。Meara和Wolter用它收集了不同二语学习者的联想数据,发现二语词库不仅要比一语的小很多, 其词汇间的联结方式也远比一语的简单很多。Schmitt和Meara (1997)对95名日本二语学习者进行的20个常用动词的联想测试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证实, 学习者母语化联想反应只有本族语者的一半, 而且发现即便是对非常熟悉的常用词也缺乏足够的联想知识。Verhallen和Schoonen (1993, 1998)研究中的荷兰二语学习者的联想反应同样如此。他们只用了六个高频熟词对学习者跟踪研究, 发现即使在语言浸入项目中学习的二语儿童, 其词汇联想的数量和种类都远远落后于同龄的一语者。

虽然若干研究证实了二语词库不同于一语词库的联想结构, 但这种以Meara为代表的语音观后来还是受到了以Singleton (1999)为代表的挑战。后者通过对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现代语言研究项目(Modern Languages Research Project,MRLP)中的完形填空、词汇联想、故事讲述以及翻译练习任务结果进行分析, 认为二语词库的表征和一语一样, 都是遵循语义联结的方式构建的。Singleton和同事选取了Kent-Rosanoff (1910)中的50个词,对母语为法语的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进行了词汇联想测试。受试要求在30秒内对显示在投影仪上的每个刺激词写出尽可能多的反应词。结果分析表明, 仅有极小部分的反应是通过语音联结(A组3.6%; B组0.4%)。Singleton据此认为,二语词汇联想的模式和一语没有不同,都是基于语义的联结。问题在于,Singleton所采用的词正如Meara(1982, 1983)对Kent-Rosanoff词条所批评的那样,都是高频熟词, 且实验中的受试都是高水平的二语者, 做出较多的语义反应也在预料之中, 但其极低的语音反应比例引起了人们对其反应类型分类方法的质疑。词汇联想研究最容易引发不同结果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所选的刺激词,二是对联想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我们已经发现Singleton所用的刺激词存在问题,即均为高频熟词;他所采用的对语音反应的分类又仅限于语音相关的反应词, 把那些语义不关联的反应词、生造词等排除在外,这使得他的语音反应比例变得很低。由此发现其结论的根基并不稳固, 当然得出的结论也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Singleton自己也承认, 即便是采用了高频熟词,只分析纯语音关联的反应,在他的数据中至少有四名受试仍然联想出了很高比例的纯语音反应词,最高达16.2%(1999), 如果加上其他反应,二语者的非语义反应比例会更高。

Singleton的同一观同样得到一些研究的支持。Zerava (2007)的研究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她严格遵循词汇联想研究初期对横组合和纵聚合的定义, 即构成横组合关系的词必须词性不同,而纵聚合的词必须为同一词性。问题在于实际分类时会碰到很多难以归类的反应。Zerava的做法是,对这些反应统统归为纵聚合关系;而且把所有屈折和词缀反应词也都归为纵聚合关系,这就使得实验结果中的纵聚合反应大大高于其他反应, 语音反应的结果为0%。她的结论是,二语词库和一语词库的不同只在于数量上的差异, 并不是质的区别。

也有研究对二语与一语词库的同一观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态度(Ard & Gass, 1987; Sǒderman, 1989, 1993; Cunningham, 1990; Namei, 2004)。Sǒderman分析四组不同英语水平的芬兰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联想结果,发现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受试的语音反应和横组合反应比例在降低,表现出从语音联结到语义联结的变化, 从横组合反应到纵聚合反应的增加, 这说明二语词库并不像原有的理解那样完全不同于一语词库。这个结果也被Cunningham (1990)和Namei (2004)的研究得到证实。但同时Sǒderman也发现,语音在二语词汇联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便是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 其词汇联想中的语音反应比例也相当高, 这在一语者的结果中是没有发现的。Namei的研究结果与此相同。她对100名波斯—瑞典双语者和各100名波斯和瑞典单语者进行联想测试,发现即便是高水平的二语者,语音反应也是其联想的基本特征。Namei依据受试对词的不同熟悉度做出的不同反应结果提出了二语词库的构建特征模型(图5):

graders的意思,graders怎么念(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