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宋朝,有两个情节比较类同。北宋遭遇了“靖康之耻”,亡国之恨,皇帝被金兵掳到极寒之地“坐井观天”;而明朝呢,也在明英宗期间遭遇“土木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人生擒活捉,国家处于灭亡的边缘。宋朝时,出了个战神岳飞,他力挽狂澜,*得金人闻风丧胆,最后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列;明朝时,也有一个岳飞似的英雄,他就是兵部侍郎于谦,凭于谦一己之力,重整山河,御敌于北京城外,使明朝避免了靖康之耻那样的亡国危险。然后,于谦的命运和岳飞一样,“二字狱”使他被明英宗处死,冤沉海底。“救时宰相”最后以悲剧收尾。
于谦
“两袖清风”的典故来自于他于谦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于九思在元朝名叫伯颜,当过元朝的杭州路大总管、湖南宣慰使这样的高官,祖父于文明时改朝换代,担任洪武年间的工部主事,也是国家副部级干部。于谦生于洪武31年,这一年也是朝廷动荡的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于谦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父亲于彦昭却选择在家乡隐居不仕。小时候的于谦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23岁就考中了进士,以当文天祥那样的英雄为榜样。
于谦入仕后先后当过御史、巡按、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立志当个清官。“两袖清风”的典故就是由他而来。说的是太监王振当权时,别人都去给王振送礼,唯有于谦不送,别人劝他,他抖抖袖子,对来人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正因为于谦为人正派,邪不胜正,所以他在朝廷上声望日重。汉王朱高煦叛乱被擒,明宣宗命于谦当廷宣告其罪状,说的朱高煦“伏地战栗”;于谦当巡抚时,巡按江西平反的冤假错案,多达几百起;于谦巡按河南、山西时,太行山的盗贼闻其名不敢露面;于是回北京城就任兵部侍郎时,受到当朝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的重视,凡是他奏请的事情,无不当天得到批准。
于谦的清官大名,在他被处死抄家时,得以扬名天下。
于谦的清官大名,在他被处死抄家时,得以扬名天下。因为他家无余财,只有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在家。于谦的知己是明代宗,就如商鞅的知己是秦孝公,诸葛亮的知己是刘备,王猛的知己是前秦大帝苻坚一样。明代宗很重用于谦,知道于谦清廉,屡次赏赐给他。有一次于谦生病,明代宗甚至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于廉治疗痰症。当有人提出明代宗对于廉的好太过了时,一位名叫兴安的太监说了句大实话:于谦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于谦后来被明英宗及奸臣处死,是因为重用他的明代宗病死了,朝廷忠正的大臣“三杨”也都去世。于谦孤掌难鸣,落入小人之手。
“兵部侍郎”的头衔不是白给的于谦不只是一名清官,他还是一位能官,而且是能干大事的能官。这重点表现在“北京保卫战”上。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亲率大军扫北,结果面对瓦剌大军一败涂地,就连皇帝自己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太监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樊忠所*。二十多万明朝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在这危难时刻,群臣手足无措,侍讲徐珵根据星象学建议迁都南京,放弃北京。此时显出于谦在大事面前的决断能力,他虽然只是一个兵部侍郎,副部级干部,但却干了宰相才能*事。
土木堡之变
第一件,土木之变,罪魁祸首是王振,王振已死,但余党犹在。右都御史陈镒请求诛*王振全族,户科给事中王竑当廷击*了王振的余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此时朱祁钰还不是皇帝,负责监国,吓得扭头想跑,是于谦一把抓住朱祈钰的袖子,对大臣们说: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正是有朱祈钰在场,于谦镇定自若,才没有使朝廷陷入混乱。事后吏部尚书王直坦承,一百个王直也比不了一个于谦能断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于谦扶立明代宗。按道理说,于谦只是一个副部级干部,比他官大的多了去了。但恰是此时,别人畏首畏尾,只有于谦站了出来,并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支持,公开拥立朱祈钰当皇帝。这在明英宗还活着明,是“大逆不道”之举,连朱祈钰也不敢轻易答应。但于谦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于是朱祈钰即位,瓦剌想靠明英宗挟迫明朝廷的阴谋*。
第三件大事,面对瓦剌大军的围攻,于谦依靠明代宗的信任,调兵遣将从容不迫,依靠民兵的力量及后续赶来的勤王部队,击败了也先的瓦剌大军,就连也先的弟弟也被明军的大炮炸死。由于于谦表现出色,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给了他指挥部队的权力。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延续了明朝二百年江山。
君子得罪“小人”岂可不死?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不跟小人斗。于谦是谦谦君子,朝臣中的“三杨”及明代宗都是君子型的。但朝廷中有君子更有小人。于谦最后死于小人之手,是因为他得罪了太多的小人。最后被这些小人联合剿*了。
北京保卫战
当瓦剌人觉得明英宗没有利用价值时,谈判想送回明英宗。其实按明代宗的真实想法,是不想让明英宗回来的。明英宗之前是皇帝,他回来两个皇帝,不又是一场明争暗斗吗?但于谦是个君子,他建议应该迎接明英宗回来,让他当太上皇。而明代宗对于谦一百一的信任,所以也就听从了于谦的建议,迎回了明英宗。而明英宗并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皇帝,后来发动夺木之变夺回皇帝尊位,就是他下旨处死于谦,完全忘记了于谦的护国之功,完全忘记了他能回到故国,也是于谦的建议之功。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明英宗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名为英宗,一点也不英明。
于谦得罪的第二个小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徐有贞。说起来这个徐有贞,便是“吴中四才子”之一、与唐伯虎齐名的祝枝山的外祖父。徐有贞也有才,但久屈于谦之下,心怀愤愤。瓦剌兵临城下,他建议南迁,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受到皇帝和朝臣们的耻笑。于谦当时说过,敢说南迁者立斩,其实已经得罪了徐有贞了。徐有贞完全是个不顾国家,自私自利的小人,但也曾治理河患有功于国家。徐有贞参加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本不想*了于谦,但徐有贞说:不*于谦,夺门之就师出无名。一句话坚定了明英宗*于谦的决心。但*一个人总得有个理由吧,*于谦的罪名,也给捏造了一个,就是谋反。和岳飞的一样。岳飞的谋反是“莫须有”,于谦的呢,徐有贞也给安了一个,叫“虽无显迹,意有之”,后人总结为两个字:意欲。这就是著名的“二字狱”。
《石灰吟》
于谦得罪的第三个小人,当属石亨,石亨是一名将才,抗击瓦剌曾屡立战功。于谦知其勇,当了他的伯乐,朱祁钰监国时,于谦推荐石亨掌管五军大营,晋升为右都督,不久升为武清伯;于谦建立团营时,提拔石亨任提督,充总兵。石享违犯军法被削职时,又是于谦替他在皇帝面前求情。但石亨是个吃恩不图报的小人,他参与了夺门之变,依靠拥立明英宗得到朝政大权,被封为忠国公,反而与徐有贞等勾结共谋,挟私愤陷害*死了于谦等忠臣。
当然,王振、曹吉祥等太监们也都是小人之属,与于谦这样的君子相比,蛆虫一样的东西。于谦是个堂堂的君子,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身;重社稷,轻君王。正如他诗中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和岳飞等英雄一样,具有石灰一样的性格,必将流芳千古。(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