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慢性肾脏疾病与动脉钙化的风险有关。肾功能下降,被认为是动脉钙化,尤其是冠脉钙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终末期肾病,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当中,超过80%可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
动脉钙化,斑块稳定的“双刃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会在血管内逐渐形成粥样斑块,斑块的炎症和内部成分的改变,会使得其稳定性发生变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容易发生破裂,一旦破裂,会成为一个血小板聚集的“中心”,而血小板的快速聚集会形成急性血栓,阻断动脉血流。当这一过程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而这一过程发生于脑动脉时,就会造成脑中风。
既然动脉钙化,提示动脉已经存在粥样硬化了,那么,到底,动脉钙化对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呢?钙化到底是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还是可以促进斑块的稳定性呢?
目前的研究认为,动脉钙化对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双刃剑”的特点。
从组织学和影像学的角度,动脉钙化可以为分为两大类:“微钙化”与“大钙化”,它们对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微钙化也叫做“点状钙化”,主要是指钙沉积的颗粒大小不超过2mm的动脉钙化;而大钙化的钙沉积颗粒大小往往超过2mm,≥5mm的连续钙化段被称为“弥漫性钙化”。
点状钙化与弥漫性钙化
研究认为,微钙化往往提示动脉斑块不稳定性风险较高,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而大钙化则相反,往往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发展处于非活跃期,炎症程度轻微,斑块较为稳定,发生破裂的风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