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国宝,名扬天下。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扬州的金银细工,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扬州博物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算得上是扬州金银细工的“祖师爷”了。
唐伎乐飞天纹金栉
唐代妇女是以胖为美,所以发髻梳得很高,插在女子发髻之上的装饰品,就叫做金栉。扬州博物馆里的这个唐伎乐飞天纹金栉就是国家一级文物。扬州金银细工大师曹国培介绍,这个金栉在没有过多的辅助工具之下,就能錾刻出浮雕感的飞天人物,充分显示出了唐朝的工艺水平之高。
扬州博物馆讲解员胡磊介绍,这件金栉是1983年,在扬州三元路(现文昌中路)出土的,当时是被一位农民工发现,她想要悄悄带走,就把金栉掰成了两半,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金栉是经过修复的,上面有道裂缝。
唐伎乐飞天纹金栉,通高12.5cm,宽14.5cm,厚0.04cm,国家一级文物。金栉用薄金片镂空錾刻而成,呈马蹄形。栉面上部满饰花纹,中心主纹以卷云式蔓草作地,刻画了一对对称的奏乐飞天。飞天下方则饰有一朵如意云纹,周边饰多重纹带,分别为莲瓣纹带、莲珠纹带、镂空鱼鳞纹带、蝴蝶纹带等,纹饰细密繁复,线条细如蚁足。胡磊说,因为这个金栉下面是齿状的,很多人认为它是梳子,其实并不是,它是女子的一种发饰。
技艺精湛,尽显大唐风韵
据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手工业极为发达,当时的扬州既是金银器制造中心,又是销售集散地,还是唐朝皇室所需的供应地。银匠们通过锤碟、掐丝、镶嵌鎏金等工艺,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金银制品。而这件伎乐飞天纹金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尽显大唐风韵。
扬州金银细工大师曹国培说,一个手艺人,从材料的准备、锻制,再进行图案构思上的布局,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这个手艺人的技艺水平,通过唐伎乐飞天纹金栉这件作品可以看出:镂空工艺、錾刻工艺,有相当于现在的反点正勾工艺,处处彰显精湛工艺。
曹国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眼里,这件历经千年的国宝,放在当下,仍然是一件技艺精湛的佳作。他说,金栉的难度取决于镂空细节,每个孔、每个镂空的部位很细,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有断裂。在现代工艺中,可以使用锯条,银工锯条创作作品称之为镂空工艺。但是在过去,这个工序,必须完全使用脱錾工艺,就是把多余的部分脱掉,来实现镂空。在唐朝那个年代,没有细小的锉刀,在镂空过程中,要求脱錾要快,否则断断续续有可能形成毛边,给人刺手的感觉,所以这件作品,即使不论文物价值,就是在工艺上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
扬州金银细工的发展变化
扬州金银细工,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扬州金银细工全面传承了我国古代金银饰品制作工艺,如古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等。
曹国培说,在以前解放初期,他的父辈们,会在银楼做一些金银摆件、金银首饰方面的制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扬州地区也有四家国家黄金白银定点加工厂,涌现了一些像他一样的金银首饰专业人员,所以扬州地区曾经创造过金银细工方面的辉煌。
今年54岁的曹国培,自幼就耳濡目染父亲的金银打制手艺,1982年,他正式跟随父亲在邗江金属工艺厂工作。从业快40年的曹国培,见证了扬州金银细工的繁荣,也经历了它的低潮。曹国培说,后来由于政策形势的变化,工厂相当于解散了,目前为止从业人员并不是太多,可能也就十来个人吧。
前人工艺,激励后世传承
近年来,扬州市民间收藏家、工艺大师积极向双博馆捐赠文物、工艺品,涵盖金银器、玉雕、牙雕、剪纸、刺绣等门类,数量超过百件。2017年11月23日,扬州金银细工项目传承人方学斌,曾向扬州双博馆捐赠两把金银细工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手工技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之前的唐伎乐飞天纹金栉,似乎也在向眼前的后人们诉说着它的心愿:继续与发扬。
曹国培说,这件唐伎乐飞天纹金栉让今人赞叹,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博物馆内,也能看到现代人的作品,他们力争做出更多好的作品,让金银细工这项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前人之栉,后人之师。我们在赞叹唐代金栉巧夺天工的同时,更应懂得肩上的一份责任。文物本身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守护,文物背后的工匠精神,同样需要你我努力传承,发扬光大!
来源 |《新闻女生》
编辑 | 郑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