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龙资料 个人资料,魏龙为什么不火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2 18:52:59

一级军士长张文喜在检修车辆

忠 诚

张文喜,山西太原人,1969年出生,1987年入伍,现任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级军士长、高级技师,入伍30年,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被评为全军装备维修先进个人。

他,肩扛着共和国士兵的最高军衔。

在以“90后”战士为主体的阅兵方队里,张文喜更像一个长辈,采访谈话间,却没有流露一丝严厉的感觉,更多的是随和、健谈。

30年前,在父辈的影响下,张文喜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走上了一段不平凡的军旅人生。

1987年,张文喜刚刚进入部队当了一名炊事员。张文喜一直把“踏踏实实”这几个字铭记在心里。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候,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就想多学点东西”。

当兵第二年,张文喜被组织派到驻滇某部专门学习汽车修理。经过9个月扎扎实实的学习培训,张文喜渐渐掌握了一技之长。1989年12月,回到某大队做了专职汽车修理工。

当时部队的重型工程车主要是被称为“大解放”的10B型自卸车。张文喜满怀回忆地说,“当年,雷锋同志那张照片里,擦的就是这个型号的车。”

1996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卡玛斯大吨位自卸车,容量可以达到10方,载重30吨,这已是那个年代国内最大的工程自卸车。

当时,张文喜和战友用这型自卸车干了3个月。但是,进口车辆装备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张文喜告诉记者,这型车做工粗糙,故障率高,更换的配件在国内基本买不到,而且进口渠道相当复杂。

卡玛斯汽车配件国产化,成为摆在张文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当时的汽车电路采用的是双线制,而我国采用的是单线制。此外,包括活塞等零配件都不是统一的国际标准。

令张文喜欣喜的是,他的父亲早年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就是专职汽车修理工,所用的大都是前苏联的装备。

父亲把手头仅有的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张文喜。为了看懂说明书,张文喜就下苦功学俄语。经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张文喜把需要的配件技术参数、标准递交厂家,再加上自己改装,解决了不少问题。张文喜也成为国内将此型装备国产化的第一批人。

装备维修是个苦活、脏活、累活。这些车辆装备每年都要大修一次,所有的配件都要巡检一遍。修检一台车,张文喜至少需要带4名战友,修上十多天。

1999年,服役12年的张文喜面临到期退役。有一次,单位安排4台车到农场干活,没想到有3台车刚开工就趴了窝。领导叫来张文喜,3台车被张文喜一天半就修好了。身怀这样的绝活,单位也舍不得让张文喜离开部队,他随即听从组织安排转了四期士官。

“事业的需要就是我的价值所在。”张文喜坦言,“下决心留在部队,就要干出一番更大的成绩”。

充电学习是张文喜一直不变的习惯。2000年以后,国产的大吨位自卸车不断更新换代,容量从10方提高到20方,载重从30吨升级到50吨。到士官学校和地方的服务站参加学习培训是张文喜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相伴30年,这些装备早已融入了张文喜的生命。张文喜说,“每次车坏了,只要没修好,吃饭就没胃口,睡觉也睡不香,只有把车修好才能安心。”

身在幕后,同样光荣。这次阅兵装备保障,张文喜首先被领导点将参加。在方队成立之前,方队长郭忠来就带着张文喜和5个战友参加了装备抢修教练员培训。

在阅兵保障战场上,张文喜更是冲在前、想在先。他和战友研究制定的绕车、补车、拖车应急保障方案,在全体地面方队中集中演示,而后又被推广应用。

抽组之初,方队抽调的训练车技术状况都不一样。每个车毛病都不一样,出什么毛病,什么时候该保养都要一一检修。

结果圆满靠过程圆满,过程就要靠质量管控。每次检查保养,张文喜和战友们都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不断细化规范各个质量环节,出厂前后和途中都要组织检查保养,确保装备零故障、零抛锚。

张文喜更是把装备当成自己的孩子。营区基建时用的挖掘机,厂家保养一次开价7000块。张文喜如鲠在喉,自己买配件、买材料,保养花了1000多块就搞定。这次调用的国外某型发电机,厂家保养一次要1.5万,张文喜自己用最好的滤芯、机油保养一次不到2000块。

把自己融进大家,自己的小家却一直顾不上。结婚20年,张文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加一起不到3年。2004年,爱人好不容易随军,张文喜却一年到头经常在工地,一去长达一年,最多也就能回家过个春节。

技术传递,血脉相承。30多年来,张文喜带的徒弟超过40人,很多人都提了干,当了领导,有的甚至当了单位的参谋长,成为自己的直接领导。

“像我们这样的蓝领,*都是脏累活。只要有年轻的战士愿意干,我就很乐意教。”张文喜对记者说:“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思想也跟不上年轻人。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党的忠诚、对部队的热爱……”

魏龙资料 个人资料,魏龙为什么不火(5)

三兄弟在朱日和训练基地

浓 情

塞北大漠,荒草难得生长。一旦扎根,它们相互依偎,等待着顺即而过的雨水,枝枝直立,生命力极强。

在信息支援方队车场,记者见到了被战友们叫做“阅兵场上三兄弟”的鲁振江、鲁建琦和鲁超。巧合的是,三兄弟都来自战略支援部队某部,鲁超是鲁振江亲弟,鲁建琦是堂弟。

从塞北沙场草原到西北大漠戈壁,丈量两点之间,相距上千公里。测算军旅之路,三兄弟一直坚守初心、同频共振。

在单位,鲁振江在保障部物资处做驾驶员,鲁建琦和鲁超在不同的团站从事车辆维修工作。日常工作中,三兄弟都是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鲁建琦在单位专门从事各种大型车辆的维修,经验丰富。相比之下,鲁超的专业能力就略显逊色。

2014年5月,鲁建琦和鲁超被组织派遣一起去学习大型柴油车修理。一次,鲁超拆卸一台牵引车发动机,拆下来后,却怎么也装不上,赶紧请鲁建琦过来帮忙。哪些零件、螺丝是什么部位的,鲁建琦一看就知道。鲁建琦就顺势把安装活塞的技巧、所需工具的使用等方法都教给了鲁超。

魏龙资料 个人资料,魏龙为什么不火(6)

训练之余,三兄弟一起检修参阅车辆

学习经验,不只是单纯的授人以渔,有时也会在考验当中。有一年,鲁超的单位组织应急抢修演练,他将一辆小轿车虚拟连接蓄电池,还拔了启动保险,模拟设置故障,把车抛锚在路上。鲁建琦接到抢修电话迅即赶到后,检测电路、判断故障,几分钟就修好了车,顺利通过了演练考核。

在车辆修理方面,鲁建琦是行家里手。而车辆管理上,鲁振江又有更多的经验和心得。兄弟们平时相互帮助,比武场上却较着一股劲。

2015年,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后勤技术大比武中,三兄弟又一次不期而遇。更换燃油滤芯、检查系统油液、检修车辆电路……不同的比武科目,三兄弟却暗暗比拼,非得评出个一二。

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兄弟之间却少不了挑刺儿。2016年,某次重大任务之前,鲁建琦随单位组织开展车辆装备检查工作。鲁超单位有一台通信巡线车,传动轴螺丝松动,鲁建琦丝毫不讲情面地登记了问题。

无独有偶。年底,鲁超驾驶的车到鲁建琦单位年审,鲁建琦负责外观和尾气检查,由于车没有清洗到位,鲁超的车压根没有被鲁建琦批准进入检查程序。

从2004年开始,三兄弟相继入伍,又陆续在各自的岗位上立功受奖,都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魏龙资料 个人资料,魏龙为什么不火(7)

李朝路、李朝阳两兄弟合影

采访鲁振江三兄弟的同时,记者又得知保障分队还有一对亲兄弟——李朝路、李朝阳。

哥哥李朝路在战略支援部队某部汽车队,李朝阳在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汽车连,都是驾驶员。

李朝路开军车将近10年,安全驾驶20多万公里,从来没有违过章。前几年,大轿车司机不够,李朝路就既开小轿车又兼职开大轿车,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

虽然同为驾驶员,弟弟李朝阳却吃了更多的苦。这期间也遇到了不少急难险重的活儿。

开吊车吊装大石头是最危险的任务。为确保安全,一般吊车的吊臂仰角都要保持在50度以上。因为石头太重,李朝阳把吊臂伸长到30多米,仰角有时甚至低于45度,一根钢丝绳的固定难度又大,钢丝绳偶然脱落,吊车就会大幅度摆动,甚至有翻车的危险。

在工地保障,苦活儿重活儿少不了。一次,搭建厂房钢屋架,李朝阳吊装30多米长、6吨多重的钢梁,每吊一根挪一个位置,一直干了一个星期。开长途车拉沙子,来回70多公里,李朝阳每天两个来回,又是一个星期。

阅兵沙场上,无论是亲兄弟,还是战友,生命中有了受阅的光环,这份情谊都会沉淀得更深、更浓……

魏龙资料 个人资料,魏龙为什么不火(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