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他们天天玩在一块儿。一块儿奔跑,一块儿跳跃,一块儿做游戏……
解析:
这个风车很形象,由小精灵组成大小、形状、重量相匹配的叶轮,只有这样才能玩一起。“风车”的杆则是一支铅笔,而背景却是蓝天白云,被风吹拂高速旋转起来。他们高兴地直呼“呀呼”,玩的很嗨,个个笑逐颜开,堆满笑容。
他们还一起拉着气球奔跑,一起跳着跳小房子游戏,坐着跷跷板。七个好朋友一起玩耍的“跷跷板”,可是用拱形小积木和尺子组成的,那气球由什么组成的呢?
《七个好朋友》没有采用我们平时常见的图谱形式去完成七巧板的各种构图,而是把大量构建的知识点悄悄地藏在了故事情节里,不经意间将七个图形整体与局部的多种逻辑关系巧妙地串联并精确、完整地呈现出来。还有出现的一些道具,如风车的铅笔、奔跑的气球、跳跃的房子和游戏的秋千等,这样把他们的活动融合进情节中,而且拼合的造型也是可以用七巧板块模拟的。
【第5画面】
原文:七个小木块儿中,小一和小二最调皮!他俩肚皮贴肚皮,扮个假方方,吓跑了真方方。
解析:
这是一个有趣的翻翻页,和后面连着的两页,都突出了小一和小二调皮的秉性。
翻翻页为一个单页的对折页,翻动可以看到另一个半页,就像是立体的三个面粘合在一起,翻动起来很顺手。翻翻页这样的互动能够给小读者很直观的体验,并且这样有趣的方式也可以让他们很乐于反复阅读,提高小读者观察力,并且互动效果更好更投入。
小一和小二肚皮贴肚皮拼合在一起,成为像方方一样的模样,但头顶顶着一只鞋子,张牙舞爪的做出搞怪的动作,把方方吓得一路跑开,帽子都丢了,身后黄色的轨迹看出方方被惊吓的程度。
正方形“方方”是一只有着放射状花纹的粉色小狮子,他跑得飞快,活泼好动。在书中,你很难看到他老实地坐着,这是方方喜欢的皮球和方块吗?
【第6画面】
原文:他俩背靠背,扮个假中尖儿,乐翻了真中尖儿。他俩一个直立,一个倒立,假四边儿拉着真四边儿,到处乱窜!
解析:
在黄昏中,小一和小二又背靠背组合在一起,扮出中尖儿的模样,没有吓住中尖儿,反而把中尖儿乐翻了,头着地喊着“哎呀呀!”。
晚上到来,在桌子的另一个角落,他俩一个直立,一个倒立,组成一个假四边儿,拉着真四边儿,到处乱窜!他们彼此高兴地发出“哈!哈!……”的笑声,真四边儿更是乐得横着身体,可见小一和小二是多么的调皮了。沿着地毯花边当轨道行驶的小火车,与真假四边儿乱串的行动正好吻合着。
小读者可以看到调皮的小一和小二用了三个画面是如何从清晨折腾到黄昏再到夜晚的,他俩肚皮贴肚皮,扮个假方方,吓跑了真方方;他俩背靠背,扮个假中尖儿,乐翻了真中尖儿;他俩一个直立,一个倒立,假四边儿拉着真四边儿,到处乱窜!这样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画面,只是分成三部分展示从白天到黄昏再到夜晚的变化,而主题也是从戏弄方方到中尖儿再到*扰四边儿。
他们俩很有创意和精力,以至非常得意,嘲笑、恫吓、捉弄他人让他们很得意。背景从白色到橙色再到蓝色变化,都在桌下的一个地毯上。
我们看到作者把空间构建、图形的分解组合、整体与局部等知识点悄悄藏在故事里,故事发展的过程也是七巧板构建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的延展。
【第7画面】
原文:这对儿小双胞胎得意极了,认为自己特别棒,本领大过其他人!“那,也包括大一、大二吗?” “当然啦!我们和大一、大二ー个样儿,他们会的,我们全都会。” “只是……”
解析:
戏弄了方方、中尖儿和四边儿,他们觉得很得意,认为自己特别棒,本领大过其他人!是否有点自不量力,狂妄自大了呢?这来源于他们和方方、中尖儿及四边儿的过招,且赢得了胜利。这样他们又打上了大一、大二的主意。这句蓝色的对话是小一还是小二呢?应该是小一,这才是主角吗?
他们一起吃饭,都揽过一碗米饭和蔬菜,小大和小二与大一和大二的饭量和身材都不在一个档次上,颗粒的米饭仔细才能看到;攀爬中脱鞋的姿势也是迟了一步,还险些着地;骑车的动作也是如出一辙,只是大巫见小巫了。
从吃饭到攀爬再到户外骑车,他们做着同样的动作,只是没有大一和大二吃得多,爬得快,骑得嗨。只因他们个小,不能做得更好。
一只小猫在房顶俯瞰,一只铅笔画出了林立的房子,一个小朋友也把头探出窗外看他们的比赛。
在绘图上,作者采用了平面构图的方式来绘制七个小木块,小读者可以直观地看清组合图形的结构,可以一边读故事感受七个小精灵的欢乐与悲伤,一边用七巧板的实物来演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七巧板空间构思的精妙。而如果采用立体、侧景或俯视等角度构图,则很难准确表达七巧板的图形特点,同时也难以实现对照图画进行实物构建并体会图形空间感的目的。所以,这既是一本读给孩子“听”的书,也是一本陪伴孩子“玩”的书,更是一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的书。
【第8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