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玉明明不想听,但又不得不听呢?
她跟我聊到了一个细节:
当自己想从“倾听位置”抽出来时,就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她按回去。
此时,脑海中首先就会冒出一个声音:“你真自私!只顾说自己的事!”
其实,这是她潜意识里觉得羞耻:
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不感兴趣;如果对着别人夸夸其谈,会显得傲慢、惹人厌。
这种负面评价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溯小玉的成长经历——
原来,她的妈妈总喜欢滔滔不绝、自说自话。
从小到大,她都必须听妈妈发牢*,做妈妈的情绪垃圾桶,尤其是妈妈跟爸爸吵架时,总会来找她诉苦。
小玉试图为爸爸辩解,但妈妈就会指责她:你这个没良心的,我看你以后长大了是不是只对你爸爸好。
她不想听那些对爸爸不好的话,但妈妈的指责让她觉得,自己只有耐心听着,才是跟妈妈站在一边。
其实,从这里看得出来——
小玉在无意识地通过「倾听」这种方式,来表达“我是忠于妈妈的”。
在孩童时期,被父母有意无意伤害或者忽视、事后也没有得到恰当安抚的孩子,会出现一些掩盖羞耻感的行为。
具体到对话场景里,一旦孩子涉及到需要自己表达真实想法时,就遮遮掩掩、不太敢说。
比如——
有一次,小玉肚子疼,但因为妈妈还在说话,她不好意思打断,强迫自己站着听了半小时。
后来她被带到医院时,确诊了急性肠胃炎。
妈妈非但没安慰她,还责怪她:“你傻呀?肚子疼怎么不早说?”
但小玉不敢表达的原因是:
过往经验证明,如果她在妈妈说话时插嘴,妈妈会露出不耐烦、很嫌恶的表情。
她对此感到极度羞耻,这体验比疼痛更加难受。
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心理学家Gershen Kaufman在著作中写道:
“羞耻是灵魂的疾病,它是自我体会到的、关于自我的一种最令人心碎的体验。”
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羞耻感的状态时,内心深处容易发展出一个「内在批评者」。
比如当妈妈夸夸其谈时,一旦小玉打断、插话,就会遭到指责、批评。
这让小玉意识到:我是不对的,我不应该维护自己的立场。
持续负面的自我对话内化到心里,久而久之,人就会感到自己没价值、没存在感、不重要。
而对小玉来说,为了减少这种内心的羞耻感,她能想到的办法是: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于是一方面,她通过倾听,试图理解别人、建立看似积极的联系;
比如想方设法引导别人多说,代替她表达:
专注地看着对方;频繁点头、帮腔;
偶尔会插几句评价“我懂”、“我理解”;
经常询问对方“然后呢?”
别人感受到引导,会不自觉地继续说下去,小玉就避免了成为关系里只顾自己表达的傲慢者。
另一方面,她通过讨好,迎合别人、避免进一步的负面评价。
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应对策略,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在问题。
长期下来,这些可能会导致小玉失去自我、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带来与他人的关系失衡。
比如——
成为替罪羊:明明是妈妈没做好,让小玉不敢打断她说话,却反过来怪小玉“不早说”,把一切错误丢给她;
成为保姆:小玉需要时刻照顾朋友的表达欲,处处让着她、为她妥协、为她牺牲自己的感受;
成为奴仆:只要老公有需要,小玉会做老公最好的倾听者,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对他百依百顺、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