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4-14 07:34:12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1)

我是山东手造推荐官,我推荐高密打炉包。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2)

高密特产炉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至今高密还有韩信沟、张鲁祠等地名。随军厨师,有打炉包绝活。厨师忙,就招高密当地帮厨。帮厨“偷”学到打炉包手艺,就一辈辈传承下来。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3)

还有一个说法是随军厨师内急,做好的包子来不及蒸,只好放锅里煎一煎。韩信吃起来感觉不错,于是就在当地把打炉包的做法传下来了。

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呼家庄的徐家还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营扎寨打炉包。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经济繁荣,高密炉包走向民间,成为大众名吃。高密打炉包人家推着木轮小车,带篷布、平底锅、面板、擀面杖、柴火炉等一应家什物件,一年四季走四乡,赶集打炉包,处处扎棚支灶打炉包。从此炉包走出高密,远至潍坊、青岛、北京等地。

当时位于高密县城南河湾的林三炉包,最负盛名,包子又白又大,面皮暄软、内馅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一时名冠城乡。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4)

1935年,曹梦九任高密县长,民称曹二鞋底,微服私访,在馋老锅子市,看到一个北乡青年一气吃了整一盘高密炉包,就走上前去跟他拉呱。得知这个青年来集卖柴草给他娘抓药,闻到高密炉包的香味,走不动了,忍不住就将买药钱解馋了。原想只吃两个炉包,剩下的给他娘捎回家吃,结果一吃就住不下嘴了。曹县长一听,恨不打一处来,四下一撒目,找不到硬家伙,忽然看到了自己穿的老婆给纳的半旧千层底鞋,二话不说脱下鞋,上去就照青年的屁股打了二鞋底。青年赶紧磕头求饶。曹县长念其年轻,又知错,就自己掏出钱,另买了一盘炉包用油纸包好,让青年捎回家让他娘尝尝。青年不敢怠慢,怕炉包到家凉了,就放进裤头篓子里,给他娘捎回家吃,一时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高密炉包最传统的馅料是韭菜、白菜和五花肉丁。莫言有一首顺口溜,“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也不中”。道尽了炉包的高密味道。

炉包最好吃的部分,叫“嘎渣儿”,也就是炉包底部那层被煎得金黄酥脆的面皮。这就需要“打芡”,就是勾芡。取小半盆水,撒入面补(面粉),搅匀,倒入已装好炉包,正在炉的平底锅里,然后盖好锅盖,继续添火。等把炉包锅里的面粉水熬干,炉包就熟了。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5)

然后用两个大长铁铲子把一整锅炉包铲出,反倒在大盘里,上面一片金黄酥脆的大嘎渣,令人馋涎如滴。“打芡”是个技术活,因此炉高密炉包又叫打炉包。

如今在高密,几乎所有的饭店、酒楼都把炉包作为面食招牌,还根据人们的喜好,分素馅和肉馅两种融为一炉,大炉包小炉包兼而有之。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炉包店。1998年省美食家协会将高密炉包被评为“山东名吃”,树立起了品牌。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去逛集(赶集)。每集上都有打炉包的。一般是夫妻俩,赶一辆驴车,拉着打炉包的家什和十几个干玉米秸个子。到了集上,扎起棚子,用玉米秸既挡风,又当烧草,还喂驴,叫作拉屎扒地瓜,歪带着扑蚂蚱。大集上大都是用大平底锅炉小炉包,一角钱一个,我一元钱能吃七成饱,二元钱就吃不了。我总是把吃不了的炉包用点心纸小心包好,捎回家让祖母尝尝,祖母就夸我孝顺。

开饭店顺口溜,敬酒从一到十顺口溜(6)

那些年,在乡下逢年过节,下雨阴天,一家人打上一锅炉包,既有节日氛围,又改善生活,其乐融融。

在老家,出门闺女打了炉包,总不忘给娘家送去些尝鲜。那是感情的碎碎念,对亲人的眷恋和故乡的思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泰安读书的时候,想念家乡的炉包,可是当地只有水煎包。咬一口看似炉包的水煎包,陌生的味道让我怅然若失。“独在异乡为异客”,乡情梦萦,泪水涟涟。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