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隆中对原文朗诵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12-29 23:03:41

哈喽!大家好,上次我们讲了马谡的牺牲维护了第一次北伐的利益,但是在诸葛亮的战略指挥下,几次北伐均没有成功,难道真的是诸葛亮战略方针有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早期作战方针——《隆中对》

最近有很多人讲,刘备政权之所以不能夺得天下,是因为蜀汉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本来就是不能实现的,并且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抄袭鲁肃的《榻上策》而已,那么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千古奇文《隆中对》,难道《隆中对》真的是抄袭吗?难道大名鼎鼎的《隆中对》真的是不切实际的吗?

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饮酒过程中,对孙权提出榻上策,时值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鲁肃明确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又提出要孙权吞并荆襄,称霸江南与曹操对峙,但并没有提出明确办法。八年后,也就是公元208年,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见面时提出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隆中对的内容与榻上策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提出曹操势强,不可力敌,孙权国险,只能为援,劝说刘备取下荆襄,扫平西蜀,三足鼎立,然后待天下有变逐鹿中原,成高主之业。在内容上看,二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早于隆中对,但是《隆中对》真的是《榻上策》的抄袭版吗?

对此我个人认为完全不是,不仅不是抄袭版,而且是加强版。在后汉三国时期,交通运输不便,信息极不发达,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耕读之家,虽然祖上做过官,但是到诸葛亮时早已没落,通俗来讲当时的诸葛亮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而已,没有资源没有背景,虽然有几个不错的朋友,但是他们也大多没什么势力,这种情况下,他能够获取远在千里之外的榻上策吗?并且《榻上策》是鲁肃与孙权单独饮酒时口头描述的战略思想,会记录成表文吗?《榻上策》作为孙吴集团的主要战略思想,又有吞并荆襄的想法,能够公之于众吗?就连刘表这样镇守一方的的士大夫都不知道《榻上策》的存在,诸葛亮这样一个刘表管辖山区里的农民,能够得知孙吴政权的最高战略机密吗?当时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担任长史,虽说有可能知道这个战略,但是与诸葛亮的书信往来并不频繁,即便是有往来,能够在给自己二十岁在家种地的弟弟写信时透露这么大的一个消息吗?难道就不怕这件事被刘表得知吗?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说诸葛亮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个《榻上策》的存在。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隆中对》和《榻上策》如此相似呢?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并且相比《榻上策》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分析,而且还给出了详细的执行计划,在刘备眼前出现了一张从未出现过的宏伟蓝图。因此上《隆中对》堪称是《榻上策》的加强版!那么说《隆中对》是否可行呢?他的战略意义究竟有多高呢?

我们来看一下刘备听到隆中对的反应,当时的刘备已经是47岁了,曾经当过校尉,做过州牧,带过兵打过仗,处理过军务也处理过政务,当过将军也当过主公,风风雨雨大半生,并且被陶谦评价为“非刘备不能安此(徐)州”,曹操评价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一个老江湖,面对诸葛亮这样的27岁的年轻人的高谈阔论,刘备能够轻信吗?能够不假思索吗?能不质疑吗?肯定不能,刘备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思熟虑后的表现是什么呢?《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如果说刘备听了隆中对后说“好”是为了给诸葛亮面子,那么“情好日密”又如何解释呢?并且好到“关羽、张飞等不悦”这个程度,说明刘备对《隆中对》非常的认可。在遭遇曹操五千轻骑的追*时,刘备的表现更明显,我们看下《三国志*先主传》中的记载,“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连家属都不要了,也要带上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通过这几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内容:第一,《榻上策》在当时不是广为流传的,否则刘备听到相似的《隆中对》后不会如此欣喜。第二,《隆中对》是切实可行的,所以无论如何艰难危急,刘备也要带着这位未来蜀汉政权的总设计师。那么既然《隆中对》在当时切实可行,为什么会失败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隆中对》的原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非常明确的阐明了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注意,这里说的是地理位置而不是政治经济位置的,但是刘备又是如何做的呢?在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下荆州时,刘备的做法是“吾不忍也”,不忍心攻打荆州,致使刘琮投降,荆州被曹操占据,赤壁之战后虽然刘备“占据”了荆州,但是赤壁之战孙吴才是主力,战争的胜利果实自然地落在了孙吴势力的手中,刘备不得不“借荆州”,“占荆州”和“借荆州”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从荆州的主人一下变成了荆州的客人,从产权上来讲,孙吴才是荆州的主人,刘备只是暂住,如此一来,主动权就落到了孙吴的手里,为后来的关羽丢荆州、孙刘决裂埋下了伏笔,单从这一点,就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大不相同。

此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还明确提出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蜀汉政权最辉煌的时刻确实跨有荆益,但是时局与《隆中对》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文说过荆州的问题上与孙吴势力存在纠纷,再此不再赘述,在制定《隆中对》时,西凉大军阀马腾还占据着凉州地盘,并且与刘备还是盟军,等刘备占领了益州的时候,由于马超谋反,马氏家族被曹操屠戮殆尽,凉州已被曹操占据,如此一来,益州的门户就无人看守,无奈之下派大将魏延镇守剑阁蜀道,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平定汉中,称汉中王,同年,在刘备的默许下,关羽在荆州发动大规模的荆樊战役,孙权偷袭荆州,荆州丢失,因此上,根本就没有给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的机会,也没有等到真正的“天下有变”,就失掉了军事要地,曹魏中在原地区的兵力失去了牵制,汉中的压力就更大,这也为诸葛亮后期的回天乏术埋下伏笔。因此上《隆中对》战略的失败,并不在于战略本身,而是在于执行的过程。但是刘备既然是老江湖了,并且深刻认同《隆中对》,为什么不听从诸葛亮的劝告呢?为什么违背《隆中对》的计划呢?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显得如此着急呢?

因为刘备已经等不起了,在公元208年制定《隆中对》的时候,刘备已经47岁了,等到苦心经营称汉中王的时候,刘备已经58岁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已经走进了暮年,正应了曹操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刘备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耐心的等待了,因此上刘备等不到“天下有变”,只能默许自己的心腹关云长发起襄樊大战,奋力一搏,企图成功。但是最终失败了,让刘备没想到的是,不仅失败了,还损失了一员名将,最重要的是丢掉了荆州这块军事要地,襄樊战役的失败使刘备更加失望,甚至丧失了理智,在关羽死后的第三年,刘备重整兵马,用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放手一搏,准备豪赌一把,发动了著名的猇亭大战,最终以失败告终,蜀汉主力部队消耗殆尽,这位英雄光辉的一生也随之终结,留下的只有蜀汉的烂摊子,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汉丞相诸葛孔明,当年隆中对策时的战略方针也不复存在……

因此上,名传千古的《隆中对》并非盗版著作,战略方针也确实可行,如果说真的存在问题,只能说这个战略方针是蜀汉政权的战略方针,并不是刘备一人的战略方针,需要耐心的贯彻落实。历史不能改写,场景也不会再现,一篇浩然的《隆中对》就此谢幕,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