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假”砸了一个行业的饭碗
本报记者 洪凌霄
各行各业都会存在一些投机者,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规划化运作的行业,乱象会更加严重。苗木种子行业就存在着诸多骗局,如以次充好、使用相似度高且价格低廉的植株来欺骗外行的消费者等。
网上购买种子,待发现货不对板时,绝大多数是在种植后——出苗到成长为植株、收获期间。此时往往已经是收货三四个月以后,超过了网站所规定的退换货时间,投诉维权的难度比较大。但维权难度大不应成为不维权的理由,就同“治理难度大,治理一样要进行”是一个道理。
现有的有关于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覆盖网上销售,监管政策不明确、不到位。一般来说,网购种子产生的质量纠纷,只能通过电商平台来解决。即使电商有专门的纠纷投诉处理渠道,但是从网友的种种遭遇来看,其管理监督制度依旧不够健全。
为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可收集相关的证据包括网上付款、收货、种子播种后的长势表现等能证明相关问题的图片、资料等信息,提交给电商平台的纠纷举报处理部门,由他们来受理、认定事实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消费者还可以向售卖问题种苗的商家所在地的农业执法部门举报,请求予以协调解决损失赔偿事宜。
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上销售苗木的监管,谁卖假货处罚谁,用谁的证件处罚谁。因为在开在线店铺时是需要资质的,包括《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所以处罚时是可以问责到具体某个人的。另外,对于在线销售苗木的经营户,应当纳入所在地区的苗木行业监管体制内。
此外,重要的一环在电商平台。归根结底,信用体系是电商生存生命线。作为平台方,有责任有义务对驻平台的一众商家进行监管,这也是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要途径。说白了,对于假货劣货的出现和泛滥,笔者觉得和平台的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
对于苗木类的造假,笔者认为一旦发现,首先应当立即处理封店;其次应当延迟售后维权天数;销售种子、苗木等事关民生大事的商家,必须缴纳足额且较高的保证金。在证件方面,要严格审查资质。苗木销售主体要取得相关资质,尤其是《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证件。此类店铺商品上架,平台应以人工审核为主,并和当地的农业部门合作,对网店进行联合监管。同时,应加大处罚力度。在当前形势下,应当抓典型,从重从严处理,在相关苗木行业里形成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