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历史照片,老扬中照片大全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2-28 15:54:11

长江自西向东流过来,在镇江境内拐了个很大的弯,弯出一块四面环水、面积332平方公里的滩涂,因孤峙扬子江中,故名扬中岛,是长江上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流沙冲积岛,也是我国江海中第五大岛屿。

扬中历史照片,老扬中照片大全(1)

扬中岛图形


岛是扬中人的根

史载,东晋时初有西沙、中心沙、雷公沙等30多个小沙洲露出江面。隋唐时小沙洲逐渐连成一片大沙洲。宋末明初,沙洲发育成形并不断续长。晚清,江中船只遇风浪,便可倚洲为屏障,躲风避雨寻得一时太平,故此岛最早称太平洲。

清末,太平洲先后由镇江府、常州府、扬州府交替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在太平洲设太平厅,至此太平洲才有了独立建制。于民国元年(1912)改厅为太平县,因和安徽省太平县重名,1914年改称扬中县。1994年撤县设市,更名为扬中市,是江苏省人口、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也是江苏省唯一的江岛县。

扬中历史上是个移民杂处之地。据《扬中家族故事》一书介绍,明末清初始有人居,始祖主要来自黄、蔡、胡、夏等15个家族,世代繁衍生息于此,形成今天的33万人口,人间烟火扑面而来。

扬中历史照片,老扬中照片大全(2)

扬中标志建筑大河豚


船是扬中人的魂

早年的扬中岛,是与世隔绝的无公路、无汽车、无桥的“三无”孤岛,人们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水和沙成了人们最好的伙伴。岛上蚊虫多,而比蚊虫更多的,是孤独。岛民们白天除了农耕、捕鱼、柳编,不停地做事打发时间,晚上累了就躺在船上看月亮、数星星,生活十分单调。受江阻隔,平时想买点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困难,若不是渡船,只能望江兴叹。

在这种境遇下,总有一股颓唐之气,令人深感茫然的年头,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便是船,出行靠船摆渡,无船寸步难行。因此人们对船有一种生死相依的情感。

谈到扬中航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乐生洲南沙田氏,开启了扬中水上航运的先河。先置不满5吨木船在长江货运,直到道光年间,以40吨以上木船由扬中岛出发,经上海入浅海驶往烟台、青岛、大连等北方滨海城市。赚到钱后,又增添了一艘载重量百吨以上的海运大船,由浅海驶向深海。

随后人们纷纷效仿田氏一家,搞起水上运输,岛上航运队伍不断壮大。自民国以后,从运输安全考虑,扬中货船多沿长江内河一带运输,往返于扬州、南京等附近城市,进出口货物多为农副产品等杂货为主。随着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民间货运日见增多,于是在扬中就形成了水上“货运帮”。一谓粮食帮,多从事粮食运输,往省内大中城市运输,然后载其他商品回扬中销售;二谓柴草帮,常以两条船绑在一起,载芦苇、麦秆、稻草、蒲草、柴火之类,运往外地造纸企业作原材料;三谓芦席竹器帮,多为运输竹子、芦席、竹器、柳编等手工产品到南京、安徽、浙江等地出售。因离镇江、扬州及京杭大运河较近,很快扬中就发展成为长江上独具特色的水上航运重镇、货物中转站,富商大贾的踏板地,船娘泊舟系缆的逍遥津。

据早年扬中航运部门统计,新中国建立前,扬中运输船有280多艘,渔船200余艘。在扬中无桥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这些船给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扬中赖以生存和依靠的“亲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船也随之不断升级,从木帆船到水泥船再到铁壳船,动力也从人工改为机械牵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起来。

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跑马行船七分险。”水上运输不比公路运输,风险大,事故多,即便是田氏家族的巨船,也几遭倾没之灾。再加上货源不足,航运效益低下等诸多原因,近些年从事水上运输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船民弃船登岛,定居在岛上,或办企业、或养殖业、或种地,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管怎么说,值得肯定的是,困难年代是船养活了扬中人,船是有恩于扬中人的家园、是亲人。尽管过程中,充满血泪、执着、爱恨、挣扎,但回望过去,依然让人热泪盈眶,深深感谢自然赐予了江岛,生活赐予了船。

扬中历史照片,老扬中照片大全(3)

夜晚的滨江公园


桥是扬中人的命

扬中人崇拜桥,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的岛上生存环境压抑出来的。如西来桥、八桥、丰乐桥、彩凤桥、建设桥、万福桥等,一个弹丸之地,含桥的地名竟达七十多处,可见扬中人对桥的崇拜程度,不亚于对改变贫困生活的渴望。不过在扬中造型各异的众多桥梁中,历史久远、名声显赫的,当属栏杆桥。

栏杆桥,因一侧有长江古渡,而名声在外。据《扬中县志》记载,栏杆桥古渡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初有私人一只小木船摆渡,后改用木帆船从事客货渡,往返于栏杆桥与丹徒新港之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栏杆桥渡口由私营改成集体,归属县统一领导,渡船换成轮船拖带的木趸船。1957年下半年,扬中栏杆桥至丹徒大路汽渡通航,岛内外小型汽车可以通过汽渡进出江岛,从此扬中结束了无汽车的历史。

尽管汽渡码头每天客流量高达数百人次以上,再加上岛周围大大小小十几个民运渡口共同运行,但依然满足不了大量的客货进出江岛的需求。一旦遇到暴风雨或大雾天气,往往几天封航停渡,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扁舟天堑渡,浪激客心焦;对岸百弓地,隔江千里遥。”这是当时岛上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扬中人渐渐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建造大桥是首步”的道理。人们默默地期盼,有朝一日江上能“彩虹飞渡”,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的尴尬。

岁月转身的速度真快,惊觉之间,已是1994年秋天。翘首以盼中,扬中长江大桥在栏杆桥渡口原址上建成通车,结束了扬中无桥的历史,渡船过江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唯一选择,同时也标志着曾经辉煌两百多年的栏杆桥古渡,随桥入岛伴潮归,完美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扬中人抓住机遇,努力拼搏,桥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夹江两岸先后建起了扬中一桥、二桥、三桥、四桥和横贯江岛腹地的泰州大桥等重要工程。一座座跨江大桥,宛如凌空的绚丽彩虹,成为江面上最美的风景。

而今,站在栏杆桥上,抚今追昔,沉湎思索。谁也没有想到,原本羸弱不堪的孤岛,忽然间生发出“一环两纵、一岛五桥”的“南桥北渡”的大交通格局,一举成为全省跨江大桥最多的县级市。

扬中历史照片,老扬中照片大全(4)

扬中一桥


涛声依旧再远航

在扬中,岛因水而生,船因水而造,树围堤而植,花草附岸而生,你置身其间,犹如融入美艳的滨江巨画之中。那长达百余公里沿江绿化长廊,会让你乘兴而来,乐而忘返。

十几年前,我刚到扬中时并没有这种感觉。那时,江岸上也有建筑,那是违章而建的向长江排污的厂房;江边也有树木,那是杂乱无章的刺槐、败柳;长堤上也有花草,那是淹没在乱坟岗野生的芦苇、茅草、瘦菊。偌大的扬中岛、百公里的江岸,可供市民休闲游玩的地方屈指可数,寥廓苍茫的扬子江,只好默默地围着岛无言地向东流去。

为破解扬中有水无景的难题,给市民打造一个健康美好的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做出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拉响环保和发展的“双引擎”。后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江岸,仅用三年时间,一个布局合理的岛园文化风光带顺利完成,并争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荣誉。从此,古老的扬中变成了江上明珠。江面上,一艘艘货船,日夜穿梭,呼啸而过;清亮亮的江边,一群白鹭在水草丛中嬉戏,它们倏地振翅冲天,牵引着游人的视线慢慢升腾,优雅的身影印在高远而蔚蓝的天幕上,一声清脆的啼鸣洒落江中,溅起一串串耀眼的浪花……

江堤内,春有桃李杏;夏有瓜荷菱;秋有激情似火的枫叶,明艳滴翠的桂花,挂在高处值守的柿子;冬有腊梅傲雪,香阵扑鼻,让人禁不住深深嗅了又嗅,带给人的是忘情之味。

江岸不远处,现代渔业产业园、长江文化生态园等转型升级的企业,生机盎然;自然清新的省级园博园、碧波荡漾的朝阳湖、飘荡着阵阵欢声笑语的滨江公园等一批江畔“绿肺”,天然“氧吧”,让游人处处“森”呼吸,直抒胸臆,心神俱醉。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扬中时书赠扬中的题词:“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

与水为伴的扬中岛,记不清回肠几曲,而今早已旧貌换了新颜。2019年扬中以排名第64位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2019年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扬中首次以第8位名列其中。这一连串的数据是扬中对新中国七十华诞最好的献礼。透过这些数据,我看到了壮美扬中的前世今生,鉴往知来,没有理由不欢心、不快乐。

矗立扬中岛,犹如站在一艘巨轮上,耳畔涛声依旧,悠悠帆影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从远古迤逦而来,正奋楫扬帆向未来自信驶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