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在这个期间,正式成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并且决定用未来20年的利润,继续二期开发。
电站的利润是很好计算的,电改之后上网电价都是有标准的,成本和费用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可控性也更高。
所以在有确定预期的前提下,自然可以提前支配利润,提前开工扩建。
于是1997年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又开启了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
总共3个工程6台机组,总装机610.8万千瓦,代表的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还有自主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要知道到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时候,国产化率就从原来的不到1%提高到超过60%,进步非常大。
我们的核电技术进步过程,是非常有意思。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中国核电和中国广核这两家之外,还有一家重要的参与者“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这是2007年成立的新公司,专门为了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堆型”而成立。
2015年的时候国核与中电投*成“国电投”。
这个时候全球核电技术已经步入第三代,众多技术的争斗非常激烈,这个“AP1000堆型”是个新产物,准备安装在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
不过中标的第二年,西屋公司就被日本的东芝收购。
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广核再次向法国引进了“EPR堆型”,安装在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
如果再加上之前秦山核电站引进的加拿大CANDU-6堆型,还有江苏连云港建设田湾核电站引进的俄罗斯AES-91堆型。
可以说全球先进的核电设备,全都集中在了中国,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引进毕竟只是缓兵之计,我们终归还是要有自己的核电技术。
但是引进来这么多技术路线,而且每家公司还都不一样,到底学习谁家的?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虽然很早之前,高层就有意向推动中核和中广核合作研发自己的技术,但是由于各种问题,没能合作成。
所以那些年,三家公司都根据各自引进的技术在学习和研发。
国核在西屋公司AP1000堆型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CAP1400堆型,本来研发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西屋公司出幺蛾子。
原本根据协议,我们自己研发的功率只要达到135万千瓦,就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可是西屋公司反悔了,说135万千瓦是净功率,也就是上网功率,而不是毛功率。
这也怪当初没经验,签合同的时候没写清楚。
无奈之下国核只能重新设计,当然后面还是研发出来,也就是现在的“国和一号”,净功率更高,达到140万千瓦,毛功率达到153万千瓦。
虽然国和一号最后还是研发出来,但是已经是2020年的事情,这也是被西屋公司给害的。
不管怎么样,事实已经是这样,所以当年的三家技术路线争霸,国核第一个就被淘汰,因为不可能去等。
还剩下中核和中广核两家继续竞争,2013年的时候,能源局希望两家能同心协力,共同尽快研发出我们自己的核电技术,所以再一次撮合两家。
不过两家都反对,理由是都已经完成了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初步设计,事实也确实如此。
中核是在CNP1000堆型的基础上,先研发出CP1000堆型,然后同样也吸收了西屋公司AP1000堆型的技术,最后研发出自己的ACP1000堆型。
而中广核从始至终都是延续了法国的技术,在M310堆型的基础上,研发出ACPR1000 堆型。
从这个局面来看,两家确实都有了各自的成果,当然都不愿意合作。
不过高层经过再三考量,最终还是决定强行撮合,很大一个原因是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件,让全球的核电技术都踩下刹车,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这种后果确实太危险了,不得不再三谨慎,正好当时台山核电站和三门核电站正在建设中,所以估计是想先看看这两个新电站的情况,让两家都多积累一下经验。
两家合作后的技术,就是鼎鼎有名的“华龙一号”,从人事调动来看,是中广核让步了。
因为中广核的董事长“钱智民”成为了中核的总经理,而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是中核的“邢继”。
有趣的是在国核和中电投*成国电投后,“钱智民”居然又成为了国电投的董事长,“国和一号”这个名字,就是他取的。
为什么不叫“国核一号”,而是把“核”改成了“和”,这位历经三大核电企业的老将,看来是不想让国内主要的两大核电技术路线争个你死我活。
其实不管是国和一号,还是华龙一号,虽然技术路线不一样,也都是一家人,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当时成立国核的时候,国资委占了大头,另外中核和中广核可都是*,意思就是用我们整体的核电人才,共同吸收西屋公司的AP1000堆型技术。
所以没必要去讨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都是我们核电自主技术的结晶,都很厉害。
华龙一号研发出来后,中广核就在广西的防城港,建造了一个核电示范基地,作为我们的核电名片,骄傲的对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