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核电站,因为核裂变需要源源不断的核燃料来支撑,而核反应又会有辐射,所以一个机组的核燃料一般都是添加一次就隔离,隔一段时间继续添加或者更换。
这个更换周期一般是12个月到18个月,中广核所有的核电机组设计的换料周期都是18个月。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每次换料必须要停机,所以会影响发电,所以我们在计算中广核未来发电量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当然也不一定是固定18个月,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是时间差别不会很大。
其实除了换料,核电站总共有四种大修,他们根据大修等级分为A、B、C、D类。
A类大修等级最高,会对整个机组进行全面检修,耗时也很长,会很大程度影响发电量。
不过这种大修周期也比较长,比如M310类型机组大概是10年进行一次,VVER类型机组大概是四个燃料循环周期后进行一次。
比如中广核的岭澳核电站在2022年就进行了十年大修。
类似十年大修的还有首次大修,新机组在投入运行的下一年度实施的换料大修,被称为首次大修。
首次大修也同样要对整个机组进行全面检查,耗时也很长,比如2023年的海外“华龙一号”K-3机组就进行了首次大修,总共花了44天时间。
这个时间算是比较短的,要知道华龙一号K-2机组当时首次大修可是花了61天。
所以如果关注核电企业,必须自己做一个表格,把每一台机组都放进去,然后跟踪每台机组的大修时间,这样基本上就能预估公司一年的发电量。
中国广核目前投入运营的有27台机组,已核准及在建的还有11台。
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中广核总装机容量30568兆瓦,总发电量22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3%,总上网电量21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5%。
除了大亚湾核电站之外,其余电站的发电量都有所增长,大亚湾核电站是因为2023年的换料大修总时间比2022年多,所以发电就少了。
还有防城港核电站,发电量大增了44.5%,这是因为3号机组在去年投入运营,也就意味着今年这台3号机组会进行首次大修。
对于大修具体要消耗多少时间,并不固定,这也是所有核电站都在努力的方向,尽量减少所耗时长。
大家可以自己设定一个区间,或者干脆简单一点,定一个保守值,比如我给首次大修设定的时间就是60天。
可能用不了这么长,但是没关系,节约出来的都是增加的业绩。
除了已经在运营的机组,未来几年将陆续投入运营的机组也很重要,毕竟一台机组一年的发电量都是80亿千瓦时左右。
上表是核准及在建的11台机组情况,其中7台将在2028年之前陆续投入运营。
防城港的4号机组今年就要投入运营了,加上去年投入运营的3号机组,都是华龙一号技术,之前的1号和2号机组都是CPR1000技术。
等到4号机组投入运营,必然会发布公告,到时候就可以计算出中国广核2024年的大概发电量。
然后上网电价基本上波动不大,除了华龙一号作为示范工程,可能电价会有所变动之外,其他核电站的电价比较稳定。
现在防城港3号和4号机组的临时上网电价是0.4063元/千瓦时(含税),短时间内也不会变动。
上图就是中广核已投入运营27台机组的全部上网电价。
上网电价分为计划电价和市场电价,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电价都会比较稳定。
近两年中广核的市场化交易电量有很大的提升,2022年的占比是55.3%,比2021年增长了16.2%。
2023年略微有所增长,但是幅度不大,半年报的时候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55.5%,整年基本上和2022年差不多。
只要电价稳定,根据发电量和上网电量,业绩基本上就是确定的。
三、业绩对于包括中国广核在内的能源公司,尤其是央企,其实业绩只是结果,取决于高层的态度。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石油,要不是把价格给控制死了,业绩不知道要扩大多少倍。
可以说所有的公共事业公司,都是在保持一定利润的情况下,给全国人民的福利。
到那时这个里面的根本逻辑变了,以前有房地产这颗摇钱树,现在没了,财政怎么办?
只有两条路,要么向内求,要么向外取。
如果是向内求,很显然就是让公共事业赚钱,或者让税收更多一些。
如果是向外取,要么是对方直接上供,要么是打服对方后再上供。
向外取这个方式肯定是必然之路,但是变数太大,所以才会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无法拿来作为依据。
想内求就简单了,比如电价,2022年全国社会用电量达到86372亿千瓦时,如果电价涨1毛钱,那就是8637亿。
当然只是这样笼统的举例表达一个意思,并不能真的这样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