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并不算顺利,中间发生过很多事。起初是自由投资,大家想怎么投就怎么投。结果问题来了,看到了一个好位置,谁都想投,邵跃铭自己就只剩一点点股份;位置偏的大家谁都不愿投,他又成了最大的*。这样开了三个店后,邵跃铭发现不行,这么下去,公司永远是一个空壳,那之后就不再允许个人投资了,一定是公司投资。
“你说土不土?”谈起这段历史,邵跃铭有些自嘲地大笑了起来,“其实也是一直在摸索中变革,不存在哪条路从一开始就是对的。”
精力聚焦 VS 业态聚焦
一路走来,有风有浪,邵跃铭觉得老天还算眷顾他,同时也得益于企业却来越明晰的目标聚焦。讲到这一点,邵跃铭分享了他一次定位失败的经历。
那是2014年,全国的海鲜市场都很旺,加上东莞这个地方,大型的海鲜酒楼居多,中小型的稀缺,邵跃铭心痒了,打算自己搞一个。他设计了一个半自助的海鲜模式,当时计划投资三百多万,然而,装修都做了一半了,他却喊了停。
原来,这期间他去上了一期品牌定位的课程,犹如醍醐灌顶,满脑子都是“聚焦”:精力聚焦、业态聚焦。大品牌做大都是源于专注,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自己却是什么火跟什么风,先是做烤鱼,又准备做铁板烧,现在还要做海鲜。邵跃铭反思了好几天,当初他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有*提出过反对意见,可他执意要做,听了专家的课,他才明白这个决策风险太大,花大代价去做一个完全未知的东西,还不如把看家的湘菜做好。
这个刚启动不久的项目让公司赔了一百多万,这件事在邵跃铭心中留下了烙印。后来,他带着研发部门专注研究湘阁里辣的数据,做了几个新店的升级打板。一些店升级以后,业绩直接涨了百分之四五十。
拼差异 VS 拼综合竞争力
“如果我说‘差异化’是伪命题,会不会太张狂?”,当问到在东莞五六千家湘菜馆中如何做差异化时,邵跃铭的回答让红餐(ID:hongcan18)记者有点儿惊讶。他直言做差异化太难,即使你做出一点儿差异化,很快就会被别人复制追上,或者说对手有一些差异化你觉得好,你也很快就跟上了。
他觉得未来拼的是综合竞争力,例如选址、数据、人才复制、资金链、供应链等等,综合竞争力是需要时间来累积的,是比耐力的持久战。
而在综合竞争力的诸多元素中,邵跃铭最看重人才,“其实当初创业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做连锁,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我这个人比较江湖气,就想带着兄弟们一起赚钱一起花。”
但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江湖义气,也走不远。刚开始合作的时候,邵跃铭有提议,大家都会讨论,但随着团队的默契愈加深厚,也随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愈加丰富,邵跃铭发现*们对他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小,似乎已经被同化,不再质疑他的决定了。
他觉得这样不行,便在2016年成立了董事会,请了3个独立董事,有做管理的,有做金融的,也有做工业的,都是行业专家,也都跟公司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他们看问题更能从全局考虑,批判也非常尖锐。邵跃铭说,这几年独立董事的出现对他和企业的帮助相当大。
那些“失去”教会他的事
千万学费的代价,“我不是股神”
老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2015年的中国股市一度逢上牛市,邵跃铭也按捺不住,扑了上去,一点一点从小试牛刀变成一掷千金,越投越多。他形容当时的自己,整天夹着个iPad看大盘,人在公司,魂在股市飘着,一度感觉良好地以为自己是股神,随便买一支都涨停。
后来终于亏了,亏了一千多万。亏了就安心了,邵跃铭笑称挺感谢亏钱这档事的,因为股票来钱太容易了,如果不是当时吃了这记狠狠的教训,公司也不会像今天这么去拼。回头想想那段疯狂的时期,不是没人提醒他,但他不听劝,渐渐地,大家有意见就不说了。带着满心的愧疚,邵跃铭发誓,绝不再一心两用,如若再犯,就退出董事会!
企业的核心在人心
身为公司第一大*,邵跃铭却没有占绝对大股,公司几经人事调整,他的股份也始终保持在40%左右。
有人说他傻,他笑称什么股权、黄金比例都学过,但感觉起作用的还是人心,真心想做事想分钱,股权就很容易;如果要把股权当成是套路和手段,那就还得精打细算,太辛苦。
邵跃铭看起来大大咧咧,但其实心思很细密,相人的眼力很准。现在公司的几大*,和他都是老相识。第二大*财务总监有银行从业经验,财务知识扎实,管钱最合适;第三大*被称为“及时雨”,在公司很多重要的岗位跳来跳去,现在负责供应链;第四大*负责营运,擅长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比较全面。邵跃铭自己就喜欢去外面跑,不停地学习比较前卫的理念和信息,带回来跟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