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让孩子拥有开朗开放的心态
——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各界关注
编者按:当下,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儿童青少年作为人生安全健康成长的重要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更是备受关注。
驱走孩子的“心理雾霾”
家长需调整心态
1
靠“书包翻身”的家长,如何面对“衣食无忧”的孩子?
“孩子本身都是没问题的,每个健全的生命,最初都是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但为何上学后却变得不愿意学习了?甚至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孩子突然就不想去上学了……”在8月17日举行的“安全、健康与青少年的美好生活”——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大儒心理咨询创始人徐凯文博士抛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
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徐凯文表示,近年来,前来寻求心理健康咨询的青少年数量连年攀升。但他发现大多数孩子的主要问题不是抑郁,而是厌学、拒学。为了解这个现象他开始将思考转向家庭。
“我参加高考的时代,大学的录取率远比今天低得多,但并没有多少学生因为考不上名校而出现情绪焦虑……”作为一名“70后”,徐凯文坦陈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上的大学不如我们吗?”“你能接受孩子不上大学吗?”徐凯文曾和很多高中就是“学霸”的家长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家长表示能接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上名校的;但对于第二个问题,百分之百的家长都表示“无法接受”。徐凯文分析说,因为不少家长都是曾经的“小镇做题家”,他们深信“书包翻身”对个人命运的改变所发挥的作用,坚信因自己在考试中的胜出才有机会进入今天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格外关注。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父母不同的是,大多数的‘考二代’从一出生便拥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没有了父母当初‘书包翻身’的内心动力,这些孩子更追求内心喜欢的东西。”徐凯文建议家长要多为孩子的成长、未来赋予更多精神层面的意义,不要只盯着学习成绩不放。
如何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有创造力、有好奇心、热爱求知的新一代儿童青少年?徐凯文建议家长首先要改变“刻舟求剑”的教育心态,不要将自己以前的学习经验和价值观强加给现在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内心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另外,家长需要明白的是,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不要在乎谁开始跑得最快,而要看谁跑得最远。“人生有太多的美好,若只注重最后的结果,便会失去过程中很多美好的体验,这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
2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原因在家庭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突出。”谈起家长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表示,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大影响,其实家庭的教养习惯也带有传承性,很多家长的教养行为、习惯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李新影举例说,很多人认为只有低学历的家长才简单粗暴地打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她接触过的很多高知群体的家长也会打孩子,“因为他们成长中就是这么被家长教育的。”另外,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将自己的过高期待寄望在孩子身上,“而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报’,难免会心态失衡……”
“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带来的!”谈起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云南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也深有感触地说。
云南丑小鸭中学是一所专门面向全国招收初中阶段学校不要的“问题孩子”的学校。办学12年来,他的学校从未放过假,“因为家长不敢将孩子接回去。”也正因这12年来和这些孩子的朝夕相处,詹大年对他们及其原生家庭有了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在詹大年看来,亲子关系之所以“鸡飞狗跳”是因为很多家长对一些固有概念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比如,有的家长向我倾诉:詹校长,我这孩子,除了学习,啥啥都好!还有网上流传的‘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等。提出这些观念的家长本身就将广义的学习与狭义的课本知识学习对立起来了。”詹大年告诉家长,上一代人对于学习的认知概念和孩子这一代人对于学习的认知,已是两个概念。
另外,詹大年发现很多家长不会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在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冷静地处理、转移、消化焦虑情绪,而是立刻发火甚至情绪失控打骂孩子,这就很容易将焦虑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从而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更严重的焦虑。“孩子的本质就是孩子,保护好孩子让他安全正常地长大才是成年人的第一责任。”詹大年呼吁。
3
不断学习,提升“家长职业”专业化
并不是每个父母天生都会当家长,父母这个“特殊的职业”更要与子女共同成长、学习培训。
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我建议家长放平心态,拒绝焦虑。”李新影坦言,自己虽然是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研究者,但作为妈妈,她也曾为孩子的学习着急过,“那种感觉,就像推着一块石头上山,不光累而且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李新影要求自己必须放平心态,结果发现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释放出来了。她告诉家长:与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我也是一名高中生的妈妈,我深知很多东西是需要习得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姜雯告诫家长一定要不断学习,在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中提升自己。在女儿的眼中,姜雯是班里“最不卷”的家长,因为在学习上,她从未逼过女儿,总是对孩子说“你歇会吧,去锻炼一下。”在她看来,这样的“不鸡娃”的教育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除了在行政上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之外,姜雯也曾做过健康促进方面的工作,她深知让孩子拥有健康身心的重要性,“健康的身心是前面的‘1’,没有这个‘1’,后面那些‘0’又有什么意义呢?”姜雯倡导所有的家长们,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母职”的专业化。
“心理健康问题是伴随着全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的,儿童青少年处在人格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姜雯建议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第二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的锻炼和正常的社交生活。在她看来,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需要各相关方密切配合,共同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筛查、预警、干预机制,共同为青少年筑牢“心理防火墙”。
责编:张惠娟
制作:周琬琦
审核:贺春兰
本文来自【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