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通过协调部门间的关系, 形成沟通顺畅、行动迅速、高效协同的精益型企业文化的优势局面。
四、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
低成本、高效率的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的否定,其思想的核心是以较少的投入成本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同时密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按客户需求拉动服务产品,为他们提供确实需要的东西。
所以,“精”应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就是“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和效益上,就是“零浪费”,只有低成本才能获得高收益,因此,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以精益思想为导向,深化、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此,根据负责的精益项目经验,就如何有效推进精益型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三点关键因素:
首先,要营造和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观,确立以“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作为成本与质量最佳配置、服务与价格最优比的目标追求。
其次,激励导向要正确,要做“公司的工作”不能做“自己的工作”,确保公司收益最大化。在企业当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被考核,他们的收入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及工作业绩相关,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个人的工作和公司工作的关联性往往被忽略掉。这样一来,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很多资源并不能够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再次,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性的改善机制。通过推行5S、TPM、QCC等相关的全员改善活动,提升公司员工的改善意识,并将全员性的改善活动纳入绩效,在个人利益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形成积极、正向的改善氛围。
2.理念认同,发挥凝聚效用
精益文化的建设从相信员工开始。精益生产方式要求高层管理者充分信任员工,训练员工。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大他们决策权力,建守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生产过程中大量浪费是无形的、微小的,与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要杜绝这些现象,首先,要依靠员工,高度信任员工。
因为这些浪费,需要员工思想观念的逐步转换,工作习惯的不断改变才能实现。其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管理者应成为教练员、协调员、支持者和服务者,负责训练和培养员工企业文化构建,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有能力发现生产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并能自己分析解决。最后,要充分授权给员工,加大他们的决策范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员工可以自行暂停生产以引起各级部门重视迫使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精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参与。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全体员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浪费是最大的“敌人”。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层级的员工掌握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此,要动员和倡导全体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从企业经营层到各个岗位的员工都树立起精益意识,掌握精益原理。
3.制度创新,体制保障
学习和推行精益只有理念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些强制机制。在精益生产方式中,为了实现准时化生产,同时保证无限向零库存逼近,生产系统本身应该是具有对产品和零部件质量的强制性约束机制,即强迫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必须产出质量合格的制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这一切都要求管理者、操作者严格遵照规矩办事,在遵章守纪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尽量排除了人员的随意性,才能发现企业运营系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推动企业不断改善。
以精益思想和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建立精益组织,实现扁平化架构,这不仅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转变,对企业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精益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精神和制度创新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措施和方法,对员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