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瑞幸而言,不仅当地的法律不站在自己这边,据说这个抢注主体的背后还是有着泰国皇室和军方背景的本土集团,“坚决打击”和“协商解决”在目前的状况下成功率应该都不高,瑞幸只能暂且横竖都是挨一刀,权当买个教训。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品牌当然有理由寄希望于各国政府对跨国商标注册、侵权认定这类问题多一些警觉。但应对商标问题,需要品牌做出相对悲观的预设,也就是说只要商标注册存在地域性,就必然导致地区法规不统一,或者信息库不完全同步的问题,导致商标恶意抢注的维权更困难。
除了做好布局规划,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基本无解。因此,瑞幸这次败诉算是市场给出海品牌亮起的预警灯。品牌能从中吸取的最大经验,就是要在一开始就从更长远的视角去规划品牌和海外知识产权的布局。
品牌是否计划在未来出海、倾向于哪个市场、是否需要准备商标注册,这些都应该在经营的更早期被提上“待办”议程。
|商标之争,对哪个行业都是棘手问题国际商标侵权问题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地区的法律差异、商标注册信息不完全透明,跨境企业的经营决策要面对的问题也远比预想到的更多。并且早就有公司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苹果旗下手机 iPhone 规模最大的销售市场之一,但当年为了顺利在中国市场推出 iPhone 手机,苹果公司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早在苹果看上中国市场之前,国内企业中堪称“起名小天才”的汉王已经在2004年,先行一步注册了“i-phone”中国的商标权,并且连带各种字母打头的“phone”商标,比如“e-phone”和“d-phone”,也一并注册上了。
这直接就影响了苹果公司进入中国的决策。由于“iPhone”与“i-phone”两个商标名称实在是过于相似,苹果在中国的商标注册面临潜在的商标冲突,差点导致 iPhone 在中国痛失姓名。
APPLE INC. 申请I-phone商标的记录,记录显示申请时间是2007年,直到2010年解决掉与汉王的商标争议后,申请才获准通过;图源:中国商标网
最终,苹果公司与汉王达成协议,以2500万元(当年约合36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i-phone”商标;在2018年,又有媒体透露,汉王再度向苹果公司转让一项海外多个国家非注册商标相关权益,协议金额为800万美元。
当时汉王注册商标的时间远远早于苹果,我们不能将这件事归类为商标恶意抢注,但苹果还是因为这一突发事件承担了不小的额外成本,这也侧面反映了解决国际商标注册的难度:
苹果公司能为商标支付高额的费用,而换做是其他预算不宽裕、出不起高价的品牌,根本就无力追究这个问题;再者,如果连苹果都做不到如此周全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要求其他品牌做到,也未免有些苛刻。
如今的出海行业也正在经历新一轮换血,国内老玩家入局海外的同时,也有一波创立伊始就规划海外经营,甚至诞生于海外的品牌。
毫无疑问,出海行业需要重新评估商标知识产权布局在整体策规划中的关键。如何才能避免瑞幸因商标痛失泰国市场的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欢迎大家向Global分享自己的见解。
KS丨编辑
HQ丨编审
Global商业观察丨来源
Global商业观察丨图源
Patterson 丨图源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