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
从东部平原城市而来的下江人们
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欧美西洋人们
面对这座没有地平线、只有山脊线的城市
面对这座到处是崖壁梯坎、吊脚楼的城市
“山城”绝对是他们对重庆最深的第一印象
(民国时期寓居重庆八年之久的张恨水,其笔下的字字句句最能代表当时外地人初到重庆时对“山城”的认知:
“重庆以山为城,街道时高踞峰巅,亦复深陷崖下。人家因地势构屋,上阁楼,下地室,以求其平衡。设大门在崖下,则逐步登楼,其绝顶乃为后街之平屋。反之,大门在峰巅,望之,平房也。入其居,变为楼,逐次下梯,上愈有,可至六七层,行来,以为入地下矣,启扉视之,反而临平地,回视之初入之平方,则为七八层高楼焉。是境至奇,非身莅者不能道。”)
(城山一体的重庆。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哈里逊·福尔曼摄)
(长江北岸,渝中半岛南侧层迭的古今建筑)
不过
那时的“山城”
主要还是指今鹅岭以东的渝中半岛部分
1997年重庆直辖后
市域瞬间拓展数倍
“山城”这一别称
也从狭小的一隅半岛上
外延到了8.24万平方公里的巴山渝水间
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遍布市域的山城之山)
与“山城”一样
重庆“江城”这一别称
也同样出现于民国时期
始于两江带给重庆的长江上游水运中心地位
始于两江与这西南名城辉映而成的独特风光
(1945年,冷火在《前线日报》上发表了“江城——川江纪航之七”一问。这是较早明确称重庆为“江城”的一次记载,此后开始有更多有用“江城”称重庆者)
(江边是重庆人休闲的好去处。图为北碚嘉陵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