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6日起,阴云密布的武汉终于放晴,雨带向北褪去。设在吴家山的国家气象站,连续9天测到35度以上高温,最高达37.7度;市区大部连续一星期滴雨未下。很明显,梅雨已经结束,长江中下游特有的“伏旱”正在发威。梅雨和伏旱的交替,让季风控制的长江流域,拥有北纬30度最为优越的水热条件,这是鱼米之乡的气候之基。毫无疑问,这是正常的。
1998年7月6日-20日武汉最高气温,中气爱统计制图
刚刚经历过洪水的长江武汉关,也开始吃下定心丸。7月7日起,武汉关水位持续下降;连降11天后,7月17日的长江水面,已降到今天的警戒水位以下。看起来,1998年的洪水是个急性子,虽然第一波洪峰异常凶猛,但总体后劲不足,似乎远不能和1954相比。
1998年7月4日-18日长江武汉关水位图,中气爱统计制作
然而此时,控制长江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已萌生退意。在一般年份,副高随季节起舞,暮春时抵达广东沿海,初夏时登上福建台湾,盛夏时控制长江流域,甚至远上华北东北,然后再后退。但1998不同,在这一年之前,南美洲以西的赤道太平洋,发生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强厄尔尼诺(后被2016年超过),这会让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太平洋,横行下沉气流,让副高南撤更加容易。
1997年以来三次厄尔尼诺的ONI指数比较。数据来自NOAA,中气爱标注
7月15日起,副高撤退的信号就延绵不绝,它一会儿北上,一会儿南下,总体在小碎步后退;到了7月18日,另一股势力开始插手。在俄罗斯乌拉尔山、东西伯利亚两个暖高压的联手挤压下,中西伯利亚冷涡南下到我国东北,停了下来。它一边旋转,一边不断抛下冷空气。在连续*扰之下,疲弱不堪的副高主体终于坚持不住,一路小跑撤回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