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出的短板
新冠疫情爆发后,长期不被重视的疾控系统短板凸显。
2020 年 2 月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团队撰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分析了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和短板。
其中指出,我国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仍较薄弱,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尚处于初期阶段, 甚至还没有破题。
医务人员为接种人员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图源:IC photo
目前一些传统传染性疾病控制还未完全到位的同时,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突如其来, 而 SARS 疫情后小汤山医院关闭运行, 仅上海保留了因 SARS 疫情而开始建设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其间多次面临转型的问题), 多数城市包括武汉,普遍出现识别和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不足的问题, 难以在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专业主导作用。
应急响应机制难以应对威胁人民健康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直报系统运行不畅。2003 年非典之后建立起来的引以为豪的疫情直报系统受到各种人为干扰,运行并不畅通。
比如在新冠疫情初期,网络直报系统的作用仅为内部参考,对外公布和各级决策部门使用的数据均为卫健行政部门另设一套电话和表格报告系统,浪费大量的行政和防治资源。本来系统设计的就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而且在传染病报告法定规定中就是「发现者」的职责,但是实际上对于新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还要经过一系列程序。
医防融合不紧密。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各自为政,信息互不共享,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服务体系均分属不同部门,疾控中心只负责防,医疗机构只负责治。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层预检分诊设施不全、检测能力低下、应对突发传染病能力不足。
应急指挥体系不健全。其中很多地方主官不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基本常识,不少卫生健康部门一把手均是外行,而且缺乏专家参与决策意识。
改革的思路
基于上述短板,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迫在眉睫。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通过。该建议对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次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规划在「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紧扣中共中央建议要求,并提出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落实中央建议和十四五规划,2021 年 7 月 1 日,国家发改委等四委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1〕893 号,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基于我国「十四五」时期公共卫生安全形势,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三大项目。
这些顶层设计为疾控改革提出了一个基本思路,即疾控体系应该以传染病防控为核心,指挥协调体系高效、监测预警灵敏、风险评估准确、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验检测能力大幅度提升、应急处置精准有效、医疗救治、科技、人才支撑与物资保障有力、财政投入和医防协同机制健全。
2021 年 5 月 13 日,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 14 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 图源: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