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已经定格在遥远的上世纪。那一年,24岁的邓亚萍从国家乒乓球队退役,开启了自己不可预知的全新旅程。唯有一点她心里很清楚,退役即巅峰。
8岁获得人生第一个冠军,连续8年世界乒坛排名第一,18个世界冠军荣衔……“有99%的可能这就是我的人生巅峰,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不可能超越之前的高度了。”她在2020年的一场演讲中这样说。
又一个24年过去了,她一路摸爬滚打,求学、从政、经商,经历荣耀,也曾承受质疑。她不断变换赛道,时至今日依然难言舒适。“太难了,太累了”,作为一名创业者的她这样说。不过,她向来喜欢新赛道,也乐于学习新事物,更重要的是体育给了她最大的精神财富,一路拼搏,勇往直前。
二十多年前打下的“江山”依然可以在流量时代为她带来关注度和商业价值。内心的善意、多年受到的集体主义教育,也让作为公众人物的她心甘情愿为公益事业奔走。在她的字典里,体育、公益早已密不可分。
将微博命名为“小个邓亚萍”的她本身就像一部励志片,不断突破极限,挑战不可能。她无悔过往的每一次选择,唯愿做真实的自己,将所知所学贡献社会。至于外界如何评价,已经无暇顾及。
她笃信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开明妈妈的挫折教育
2021年,四年一度的奥运周期,邓亚萍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离开赛场多年,她依旧活跃在体育圈、时尚圈、综艺圈,并不时制造热搜。
东京奥运热火朝天的7月底,她在中国乒乓球队混双之战失利后写下上千字的战术复盘,获得千万次阅读,数万次转发。在国际乒坛,她是所向披靡的“初代大魔王”,没有多少人比她更懂球里乾坤。8月初,《中国体育英雄联盟》第三季上线。自2019年这档节目第一季开播以来,她以主持人分身份与数十位体育冠军促膝谈心,英雄惜英雄。
她还“冷不丁”抛出一档教育类公益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沉迷游戏、叛逆青春期、棘手的亲子关系……节目播出前,种种扎心话题已在网上形成热度。
作为一个15岁男孩的母亲,邓亚萍亲自坐镇这档倡导平等沟通的亲子代际观察节目,串联起家长、青少年、专家等各方,立场鲜明,不做和事佬、拒绝和稀泥。在节目现场,一个对母亲出言不逊的男孩甚至被批评到失声痛哭。
在节目组看来,邓亚萍是一位“开明妈妈”,温和但有原则。
2006年,初为人母的邓亚萍依然在为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和北京奥运的筹办而忙碌,也因此少了许多亲子时光——孩子两个月就断奶了;北京奥运期间,忙到一两个月不能回家,孩子见到她喊阿姨。
如今,儿子十几岁了,邓亚萍仍然为了工作到处飞,但是她对孩子的培养并没有缺位。拒绝佛系、吃苦教育,是她常常在网上和访谈中提到的教育理念。
夫妻二人都是乒乓球运动员,她的父亲也是一名乒乓球教练,但她并没有让儿子成为“乒三代”,因为深知职业体育的竞争残酷。但在孩子四五年级开始接触乒乓球之后,她便以专业要求对他严加管教。每天三小时加上周末一整天的学校训练,到了周末夫妇俩还要给孩子开半天“小灶”。
“练兵乓球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吃苦,让他知道做成一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成绩在其次,她最想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孩子的全面人格,培养他的目标感、执行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讲究的是规则内的公平竞赛。赛场上谁会让着你啊?可能因为你是邓亚萍的儿子反而别人更想打赢你。”
2020年春节,她让儿子在乒乓球队度过。这在许多家长看来难以理解的事,在她眼里却正常不过——十几岁进入国家队,她很少能回家过春节。她对自己的严苛也是出了名的:为了加快步伐,绑着沙袋在超负荷练习;日常训练中,她每天多练45分钟,一年下来就比别人多练48天。
当年那个跟在父亲的自行车后面一圈一圈跑步的小个子女孩在功成名就多年后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色。2004年,她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出版发行,在这本35000字的英文专著的扉页,她向自己的父母致谢。邓亚萍的父亲是一名乒乓教练,母亲是棉纺厂工人,典型的严父慈母组合。
2004年,邓亚萍35000字的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出版发行,这是她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
她的先生也成长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普通家庭”成为她教育孩子的关键词,她不希望孩子有任何的优越感。“我跟儿子说,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都是靠自己拼出来的。你也只能靠自己,去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儿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老牌冠军培养出了冠军。邓亚萍的儿子先后获得2020年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大赛的男单冠军、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
冠军,一个让她又爱又恨的词,“每个运动员都想拿冠军,但是冠军只有一个”。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她与冠军失之交臂并饱受压力。跳出体育圈,她对冠军的定义理解更加宽泛,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就是冠军,而赢得冠军的秘诀就是:肯吃苦、要热爱。
从学生到导师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是外界对运动员群体的普遍误解。但是在邓亚萍看来,能够获得奥运冠军的顶尖运动员,一定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体育、献给了国家,退役之后在一些知识、技能方面肯定是有缺失的。”离开赛场之后,她也是带着这种不服输的心气,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读书、可不可以做研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外界的刻板印象。
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读”。初入清华外语系,她连26个字母都写不全,甚至学到大把大把掉头发。事实证明,这番“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换来了她在学业上的三级跳。
退役之后,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以及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从英语“零基础”到用英语写作论文,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一直对邓亚萍青睐有加,但是当她请求“老萨”为自己写一封博士推荐信的时候对方拒绝了,他觉得难度太大,对一个运动员来说几乎不可能。但是经不住邓亚萍的再三恳请,萨翁最终同意了。2008年11月,邓亚萍获得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题为《全球竞争视角下的奥林匹克品牌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一位身兼数职,同时要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忙碌,并且初为人母的女性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