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13年造就了全新的邓亚萍,她说“那是另外一个赛场,更综合、更复杂”。初来乍到,她甚至还来不及发言就已被带入下一个议题。在逐渐适应环境之后她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那就是广结善缘。她说,在国际组织里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多交朋友,结成广泛共识。13年的经历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声,发挥中国人的价值。
今天的邓亚萍已是一个颇具国际视野的精英女性,思维敏捷、开朗健谈,是运动员成功转型的代表人物。但她坦承自己是一路学过来的,并且还在不断学习。
转型做教练、担任体育官员、做体育培训,这是大多数顶级运动员退役后的主要选项,邓亚萍跨度更大,转型次数更多。无论成败,她无悔于过去的每一次选择,也欣然接受今天作为创业者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对于打硬仗她是有经验的。当年在国家乒乓球队,邓亚萍是多年的“一号”选手,最难打的对手、最不愿意上场的场次,别人挑剩下的都是她的。如今,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她也只能迎难而上,“当同伴做不成、所有人都看着我的时候,我必须顶上去。”
多年的学习、磨砺也让她有足够的本钱去给年轻人指点迷津。2016年,邓亚萍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导师。这一项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学子,以培养青年领袖的领导力为己任。
这些来自清华、哈佛、牛津的高材生们让邓亚萍感到后生可畏,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他们传道受业。2018年,毕业前夕,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学生希望从导师这里得到一些宝贵的忠告。
邓亚萍给了她两个建议,一是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在你来这里学到了一些,你更要去做”;第二,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先不要去想我要得到什么,首先应该想去别人,你能够帮助别人得到什么,其实你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这是邓亚萍心中最为宝贵的中国智慧,也是她多年历练后的人生感悟。
2019年8月30日,天津大学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邓亚萍结合自身成长历程, 现场诠释了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为新生带来开学“体育第一课”。图/CNSPHOTO
从“结对子”到劳伦斯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进入国家乒乓球队。这是一个在她心中“三观非常正”的集体。
她在《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一书中曾经采访过一位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中国乒协副主席,对方详细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总理、主管体育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如何关心乒乓球事业,通过体育战绩提高国际声望、提振国民信心。
等到邓亚萍进入国家队,前辈们也会向她讲述乒乓球队的“革命传统”。老运动员告诉她,乒乓球队的首任领队是一位老红军战士,操一口浓重的陕西口音给运动员做思想政治工作,讲的全是打仗的事。“他会说,我们当年爬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都不怕,给你们上点量,让你们跑个一万米就开始叫了?不能这样!”邓亚萍回忆。
这种“根正苗红”的氛围塑造了她不怕吃苦、集体荣誉至上的精神特质和行事风格。比如,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她首先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不能出错,其他可以试错”。
她说自己有四成左右的时间在为公益事业忙碌,这也与她早年所受到的集体主义教育不无关系。在慈善、公益事业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1980年代,国家队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当年与邓亚萍结对的一个女孩来自河南桐柏县,这位受她资助的女生曾经在当地电视台的带领下进入国家队体验生活。吃饭时,邓亚萍发现对方只吃素不吃肉,原因是没吃过,不习惯。
2015年11月04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柘园小学。邓亚萍走进校园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互动。图/视觉中国
这件事给了邓亚萍极大的震撼,虽然同在河南,但是农村的孩子与长在郑州的她竟然差距如此之大。这是她公益之路的起点,也激励她在公益之路上不断前行、始终把目光投向弱势群体。
她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功成名就之后应该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人获得成功,燃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两枚奥运金牌,她将5万元交给河南省副省长,使得数百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成为中国奥运冠军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人。1996 年,她从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奖金中再拿出5万元人民币,捐给山西省繁峙县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她还和队友共同资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失学儿童、发动中国乒乓球队向佤族儿童捐献“希望书库”。
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尤其是到英国留学之后,她开始留心公益组织在西方社会如何运作。在她攻读博士的剑桥大学主街上有一家慈善商店,毕业生们会将自己无法带走或不再需要的个人用品送到店里,由店家分门别类清理干净后送到贫困地区。当地还有专门的公益组织到社区收集居民闲置的玩具、服装鞋帽,送给有需要的人。尽管国情、国民生活习惯不同,但公益慈善事业对社会的重要影响还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2年,邓亚萍被推选为劳伦斯体育学院在中国最早的一名成员。2000年创立的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创立是唯一的全球性体育颁奖礼,此奖由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名体育记者提名人选,然后由52名各领域顶级的退役运动员组成的劳伦斯体育学院评选。协会、颁奖、慈善是劳伦斯体育学院的三大业务板块,其中慈善板块在全球三四十个国家开展一百多个项目。邓亚萍随着劳伦斯奖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多次慈善活动,并深受感染。
从2004年起,中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与世界劳伦斯体育奖结合,成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邓亚萍担任委员会主席。虽然后来因为版权等原因,十佳劳伦斯在中国不再颁奖,但“体育 慈善”的模式也开启民间体育公益事业的先河。
十多年里,邓亚萍带着退役冠军走遍全国各地,以亲身经历向少年儿童现身说法,激励他们拼搏奋斗。数万名学生走进励志课堂,和冠军面对面参加体育运动。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蒲公英计划”、关爱残疾和残障青少年的“心灵之光计划”、关注失足青少年的“携手明天计划”是当年的三个重点慈善项目。
2020年10月23日,在贵州省丹寨县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行的“天才妈妈梦想工坊”成立仪式上,邓亚萍展示自己绘制的蜡染画。图/IC
“体育鼓舞人心,慈善回报社会”是中国十佳冠军委员会倡导的公益理念,回首往昔,邓亚萍觉得这个组织曾经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退役冠军有组织、有计划地投身公益事业,“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努力过,很多冠军都特别乐于参与各种各样公益活动,拿出时间和爱心,甚至亲自捐款捐物,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
如果说有遗憾,邓亚萍觉得除了最广泛地动员体育冠军,还应该发动更多参与者投身其中。“体育公益应该把从事体育产业相关的创业者、企业家乃至全社会都纳入进来,一起做善事才对。”
体育即公益,公益即生活
小小的乒乓球在共和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比赛中一举夺魁,为新中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71年,“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成为大国关系冰雪消融的前奏。
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新一代国手,邓亚萍既承担了为国争光的使命,也见证了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16岁,邓亚萍夺得首个世界冠军。从1989年到1997年,她6次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和4枚奥运会金牌。这是她作为中国乒坛最早的女单“大满贯”得主交给国家的靓丽成绩单,也是中国乒乓球辉煌战绩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邓亚萍三个字几乎成为乒乓球的代名词。
2020东京奥运会上,乒乓球依然是国人格外关注的项目。似乎“国球”所向披靡才是理所当然,稍有闪失就有引发巨大争议。“社会需要体育去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继续为国家奋斗。”邓亚萍深知中国体育承载着多重涵义,它关乎国家荣誉、个体命运,也关乎社会公益、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