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那坡地区卡林型金矿找矿取得新进展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根据地质、化探、遥感调查等综合研究成果,新发现6个金(化)矿点,圈定4个金矿找矿靶区,同时对区内金矿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进行了厘定和识别,总结了区内金矿的成矿规律,揭示那坡地区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1.项目概况
“广西那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归属于“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下设的“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承担。工作周期为2016—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是以沉积型锰矿为主攻矿种,兼顾金矿等矿产,通过1∶5万遥感地质解译、矿产地质专项填图、水系沉积物测量等工作,圈定异常范围,开展异常查证及矿产检查,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对新发现的地质、矿产、遥感、化探等异常、矿化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总体评价全区金矿资源潜力。
2.成果简介
(1)通过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圈定2处遥感铜金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和70处1∶5万水系沉积物Au-As-Hg-Sb元素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及矿产检查,区内金矿找矿取得新进展,扩大了含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新发现6个金矿(化)点,圈定4处金矿找矿靶区(图1)。
图1 广西那坡地区金矿找矿靶区分布示意图
(2)对区内金矿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进行了厘定和识别(表1)。
表1 那坡地区金矿成矿要素
(3)根据对果提、马刚等典型金矿床研究,总结了那坡地区金矿的产出特征和成矿规律:①金矿主要分布于不同时代的侵蚀沉积间断面(D/∈、T/D),断面下盘为透水性的刚性碳酸盐岩性,上覆为弱透水性的柔性泥质岩类碎屑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古侵蚀间断面与超覆沉积细碎屑岩是金矿最主要的赋矿层位。②金矿的分布往往与区域性大断裂有关,一般分布在区域性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带)上。区内与金矿有关的主要断裂为NW向的那坡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为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有利条件,使多期矿化叠加,富集成矿,是重要的导矿构造。③区内金矿的含矿建造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建造(图2)和基性岩建造。④金矿的产出部位或附近往往有基性侵入岩(辉绿岩)或基性喷发岩(玄武岩、熔岩等)。这些岩体常相伴出现,为同源不同相的产物。
图2 ④号金矿体(泥质粉砂岩建造)
(4)根据区内矿体产出位置,结合桂西地区类似金矿床成因研究成果对比,认为本区金矿床属热液型金矿床。矿体受地层、岩性、断裂等多种因素控制。金矿的形成时代为印支晚期—燕山期。在构造运动的动力和地温梯度增高的热动力作用下,驱使地下流体沿深大断裂上升,并形成地下热循环系统,活化和萃取成矿物质形成含矿热液,在构造有利部位浸染堆积富集成矿。在浅表部的氧化与还原界面以上的氧化区,含金母岩在长期氧化淋滤作用下,金元素从垂向和侧向不断氧化淋滤浓集,而构造破碎部位更有利于淋积成氧化矿,从而形成淋积残留金矿床。而裸露的含金母岩或含金矿化体长期同时受地表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导致含金母岩或含金矿化体经历了风化分解破碎→原地堆积或近地堆积进一步淋滤作用,导致可溶性物质被溶解、流失,而难溶的载金矿物残留堆积富集成氧化矿,形成堆积残留金矿床。
3.成果意义
新发现的金矿(化)点和圈定的金矿找矿靶区,其成矿地质背景、蚀变类型及矿化特征与金牙、林旺、那能等大型金矿床有相似性,揭示那坡地区卡林型金矿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次在大根村—果乐村一带的基性侵入岩或喷出岩的构造破碎蚀变带中新发现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体,为下一步在那坡地区中的基性岩区寻找金矿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找矿方向。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 江沙 周星 刘云 蒋新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