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改市时间,勉县近期撤县设市进程

首页 > 社会-民生 > 作者:YD1662023-10-27 05:34:14

勉县改市时间,勉县近期撤县设市进程(1)

陕西行政图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在这一大背景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简的城市改名浪潮,其中陕西省有14个县市因之改名,数量位列全国之冠。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对14个生僻地名做了更改: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鄠县改为户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郿县改为眉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醴泉县改为礼泉县,邠县改为彬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葭县改为佳县,鄜县改为富县,沔县改为勉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商雒专区改为商洛专区。

“雒”改“洛”

雒[luò]改洛涉及到今天的商洛市和洛南县,而这次改名,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拿回了它们本来的名字。

商洛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因地处秦岭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在公元1620年之前,一直沿用的都是“洛”,但是在这一年的8月18日,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其子明光宗朱常洛在8月28日登基,为避明光宗的名讳,“洛”改“雒”,称之为商雒、雒南。

商洛的前身为商县,始设于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治所在今丹凤县古城村。几经变革,直至民国二年(1913)撤销商州,设立商县。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市解放之后设立商雒专区,统管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

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商县成为了商州区,原来的名字日渐不为人知。

洛南县因地处洛河之南得名。西晋泰始三年(267)其先为拒阳县,隋开皇三年(583)改拒阳县为洛南县。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复改雒南县为洛南县。

盩厔县改周至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zhōu zhì )县,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始置盩厔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之后的2000余年隶属虽几经变革,但县名一直未变,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

1964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

郿县改眉县

战国时代,正式设立郿县,“郿”字源于《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自建县以来,曾有过武功、邰县、郿县、荣县、汉光县、新光县、安汉县、郿城县、平阳县、美阳县、周城县、渭滨县、凤泉县、温汤县、柿林县、周至县、眉县等县名。

元顺帝至元元年定郿县名,此后近700年间,一直称郿县。

1958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调整县市规模的通知,撤小县并大县,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周郿分县,恢复郿县建置。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郿”字改为“眉”,从此遂为眉县。

醴泉县改礼泉县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在今天的礼泉烟霞镇湾里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当时称作谷口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lǐ]泉县。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但又在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郃阳县改合阳县

合阳此次改名,实际上也是恢复了其原本的地名。合阳之名,起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当时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县名沿用千年。

1948年3月26日郃阳解放,同年12月郃阳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鄠县改户县

汉初置鄠[hù]县,此后两千多年来,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

1949年5月21日,鄠县解放。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但在1961年8月,鄠县又划归当时的咸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1983年10月20日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2017年9月9日,户县撤县设区,鄠邑区正式揭牌设立。

邠县改彬县

秦朝时期初设县置,名为漆县。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贵族崇尚汉学文化,因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有《豳风》的章节,所吟唱之地正是今日的彬县之所在,于是改设豳(bīn)州。开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bīn]。直至1913年,废州设县,改称邠县。

1949年7月,邠县全境解放,1958年12月,根据上级撤小县并大县的要求,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但又于1961年8月恢复原县制。

1964年09月,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bīn]县。2018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由省直辖,咸阳市代管。

鄜县改富县

富县,古称鄜[fū]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秦、魏“雕阴之战”后,魏割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于秦,富县始为秦地,秦设雕阴县,汉代置直路县。魏、晋时期因北方部族入侵,边民内迁,县制不复存在。东晋设长城县,西魏改三川县。隋炀帝时期设鄜(fū)城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始设鄜州,此后历经宋元明清1300年政制不便。

民国元年(1912),废鄜州设鄜县。

1958年末,小县并大县,鄜县与洛川县合并。1961年大县划小县,恢复鄜县建置。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

葭县改佳县

佳县,古称葭[jiā]州,因境内佳芦河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1964年改称佳县,佳县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是*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中国红枣名县。

西汉惠帝五年(前190),佳县境内设圁[yín]阴县,属西河郡。后圁阴改为圜[huán]阴。就此建立县制。在此之后又经历方阴县、革融县、开疆县、中乡县、真乡县、真州、晋宁军等建制。

宋金对峙时期,县境被金统治,金朝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晋宁军为晋宁州,二十四年(1184)更名葭州。由此之后金元明清皆称葭州。

1913年改设葭县。1944年1月1日成立葭县人民政府,1955年3月改设葭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10日并入米脂县,1961年9月1日,复设葭县。

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佳县。1969年9月改称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佳县人民政府。2000年改设榆林市,佳县属之。

沔县改勉县

沔[miǎn]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旧称。因沔水(汉江的旧称)流经而得名。

西汉始置沔阳县,是一个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县。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析沔阳西部地置嶓冢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废沔阳入嶓冢县,并将嶓冢县治迁今勉县武侯镇;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更嶓冢县为西县。

明洪武七年(1374)改沔州置,属汉中府。治所即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

1912年废州为沔县。1935年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占领沔县,成立县苏维埃,2月26日红军北上后,8月县治由西山谷口移于菜园镇(今县城)迄今。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

栒邑县改旬邑县

旬邑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咸阳市北部。

栒[xún]邑古称豳[bīn],西周时属王畿[jī],为栒邑[yì]。春秋时期,周平王以豳地赐秦,栒邑境从此为秦所有。秦孝公时置栒邑县。

西晋时期曾分为邠邑(后魏改名为三水)、爰得、高平三县,北周时期三县合并为三水县。从元朝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并入淳化县,三水县不存。

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置三水县,沿袭到清末。民国三年(1914),因县名与广东三水县重名,遂复为栒邑县。

1958年12月,实行大县建制时,并入邠县,直属陕西省。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1961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

洵阳县改旬阳县

洵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以东,古因旬水得名。

战国时期楚置郇[xún] 阳邑,楚怀王十七年(前312年)丹阳之战后归秦。秦时设旬关,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始置旬阳县。东汉时期撤销县置。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改旬为洵。西魏为洵阳县,兼为洵州、洵阳郡治。后几经废立洵阳之名未变。

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境成立。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同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解放洵阳县城。

195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阳县改隶于陕西省安康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属陕西省安康地区。1964年汉字改革,经国务院批复,改为旬阳县。

“文化大革命”中,地、县行政机构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旬阳县革命委员会改为旬阳县人民政府。

汧阳县改千阳县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汧[qiān]阳县:“以在汧山之阳为名。”

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年)因秦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邑之秦(今陇县),在汧水之滨筑秦城,始以封邑立国。春秋战国,秦襄公八年(前762年),秦封诸侯,都汧邑。为秦国地。秦孝公十二年推行县制,改汧邑为汧县,为秦人重要发祥地。在此之后历经废立撤并,县域不断变化,将隃麋县、陇安县等地并入其间。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县治遭洪水淹没徙今千阳县。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将麟游县雪白里(今高崖、普社两乡地)划归汧阳。清承明制。

1949年7月16日,千阳县解放,设千阳县人民政府,属宝鸡分区。

1958年12月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国务院11月21日决定,撤销汧阳县建置,属地归并陇县。1961年9月10日,恢复汧阳县建置,辖区仍旧。

1964年10月,国务院公布,改“汧”为“千”。从此,凡地名中的“汧”,一律使用“千”。

勉县改市时间,勉县近期撤县设市进程(2)

古县名

14个简化地名皆为同音字替换,在方便民众辨认的同时未改其音,考虑到当时并不算高的居民识字率,这样做有利于民众的认读,较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地名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在改名的过程中,有部分简化名未能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等要素,致使简化后的地名无法承载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粗暴的割裂了历史的传承脉络,殊为可惜。

勉县改市时间,勉县近期撤县设市进程(3)

陕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