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风俗与文化的核心,在方言中、在饮食里,更集中体现在婚丧、生死、节庆活动中。文化是动态的,周期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长,沧海桑田不须千万年,一代人就可能换一种风俗。比如我们这一代曾经经历过的黄梅风俗,就有许多已经渐渐消失。我黄梅学生留言说,我写的那些方言,她都很少听到。
婚俗是颇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黄梅方言称结婚为“接新嫂呐”。说说我亲眼见过的婚俗,时间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点为黄梅县濯港镇。注明这些,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婚俗也并不相同,黄梅其他地方、不同时段,未必风俗如此。
早期接新嫂呐是这样的:定了日子后,男方会做一对红漆木箱到女方家,送箱是隆重的仪式,跟下聘差不多吧。结婚当天,男方一早派一队人先去女方家,这是去抬嫁妆的,他们在女方家吃完正席(中餐),就会抬上嫁妆回来。所以小时候,远远看到路上有一队人抬箱挑担,那不是取经的,而是抬嫁妆的。女人们便会在那儿数,议论有几抬嫁妆,抬的多,大家就会夸一句“好泰实!”(丰富、殷实)。我有记忆时,每抬嫁妆上大约是这些东西:一只红木箱(后来还有皮箱,箱子里面会装些床上用品、衣物之类,好像也有空的),上面放一床或两床被子(缎子被面加被里缝的那种,不是现在的被套),被子上放一对枕头(一般是手绣的),用红色粗绳绑好成一抬,用筷子把绳子别紧,插上两根杠子(扁担?)就可以抬了。如果女方陪嫁有缝纫机之类,会单独抬;除了抬的,还有用箩筐挑的,如茶具、花瓶、鸡毛掸子、针线篮子、糖罐、镜子等等生活用品。嫁妆最惹人眼的是被子,色彩鲜艳、体积大、摆出来好看,新婚几天内,新房床上每天都会摆着一摞被子,越多越被人说“泰实”。早期大家议论某女嫁妆多,也常常直接用多少床被子证明。
这个时候,还属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阶段,真正大戏在接亲与送亲队伍出动的时候。
至少到八十年代后期还是这样的:吃完中饭后,男方派出一队人马,主力是本村年轻人、两个牵娘(专门负责从对方手中牵过新娘子的年轻未婚姑娘)、看热闹的孩子们,有个把稳重的已婚男士带着,步行往新娘家方向进发,打着一面红旗——你没看错,是真的高举一杆红旗!新娘家远远望到红旗,知道男方接亲的队伍到了,这才拖拖拉拉哭哭啼啼地由女性亲友族拥、男性亲友护送着新娘准备出门。
较量与对峙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双方会在心理上默认一个接头地点,一般在两家中间靠近女方家的位置,但也不能太靠近了,争的是个地位问题。女方送亲队伍出来后,会在离男方队伍还有一段距离时停下,等男方靠近,这抬头嫁女的架势是要摆出来的。双方终于会合,女方开始提要求,不会轻易交出新娘子。男方主事的会上前说话,除了敬烟散糖要人外,最重要的仪式是男方两个牵娘唱歌,一般会各唱一两首,女方通过了,才会把新娘子交出来,有时要靠抢、靠机智,这边热热闹闹地唱歌转移注意力,那边派人趁机把新娘抢过来。接到新娘后,两个牵娘一左一右挽着新娘,开始往回走。女方只能眼睁睁看着,失落地打转。因为这个心理落差,接亲时双方言语不合发生冲突的不少,有时还会打起来。我亲眼看到我们村一姑娘出嫁时,两边小后生当场打起了群架。新娘妈妈晚上来我家坐,边哭边诉说,一是嫁了女儿后心里失落,二是接亲时两边后生伢冲动打架让她生气。
新娘接到男方家一般就到了晚上,闹洞房开始了。我们那里当时闹洞房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撞新嫂呐”。顾名思义,就是撞新娘子。但其实很少真撞到新娘子,都是村里年轻人自娱自乐,即把一个人推到新房中央,然后周围的人都推撞他,不让他轻易回到看热闹群众中。我们那边的新娘子从小就见识过,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一进新房便坐在在床头位置,紧抓住床档(以前的床靠背位置有档)决不松手,很难把她弄到房中间的。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也不会硬来,也有硬拉的,新娘不放手会连床都拖动。新娘被撞也不是没有,大家不会太过分,主家也会出来照应阻止。新娘撞不到,欢乐气氛不能没有,牵娘、新郎、爱热闹的姑娘小伙、嫂子们,谁不小心站到中间了、谁爱出风头了、谁引起大家注意了,谁就是被撞的那个对象。整体来说,虽然撞了,还是比较文明的。要想不被撞,只有一个办法:往后站。不幸被撞后,最快的摆脱办法,就是不管是谁,逮住一个就死抱住不松手,两个人很难撞,也容易一起摆脱。
第二阶段才是大戏,叫“盘新嫂呐”。这名目会让人想多了,其实非常文明。我记得我们村盘新嫂呐是非常讲究的,村里年轻人会提前写个节目单,有主持、有道具、有节目顺序。盘新嫂呐一般在吃完晚餐后,村里男女老少挤在主家堂屋(客厅),中间空一块地方出来,把新郎新娘请出来站在中间,主持人宣布开始,第一个节目一般是介绍恋爱经过。那时候的人哪有什么恋爱经过,大都是媒人介绍,看对眼就行,一般说的都是看对眼的那个过程,到底是什么对了眼,特别搞笑。然后一项项进行后面的节目,吃糖、过鹊桥、摘枣子等:吃糖有剥了互喂、共吃一颗等;过鹊桥是一条长凳,两人从两边上,互相走到对面,重点是中间相遇时怎么才能过去而不掉下来,一般要新郎抱着新娘换位置;摘枣子跟钓鱼似的,有人控制高度,得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几次才能摘到。
——整体说来,大家就是要看新郎新娘一边走一边消。两人越亲热,大家越开心。
碰到会主持的加上识趣大方的新郎新娘,这个环节特别好玩,主家一晚上欢声笑语。我完整围观过两次盘新嫂呐。基本都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后来就不兴了。就是早前,也不是所有新嫂呐都有人盘。看人,主家爱热闹人缘好,当事人性情好,村里有会来事的年轻人,这新嫂呐才盘得成,有些人家结婚时并没有作古正经盘,大都是自己互相撞一下了事。
前文(抖说黄梅3:一边走,一边消)写到的说吉祥话,是后来演变出来的黄梅婚俗,出现时间大约是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黄梅,闹洞房应该也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了吧?我多年未再见识过黄梅婚礼,除了说吉祥话,已经不是很清楚现在乡村婚礼还有哪些风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从人抬到车拉,从箱子被子到几转几金车子房子,接亲队伍从打着红旗两军会师到直接把车开到女方家门口接人,从牵娘到伴郎伴娘……婚礼的形式与内容一直在变,但热闹意思、喜庆气氛,一直都还保持着。
我们黄梅婚俗总体说来是比较文明的,没有什么特别恶俗的婚闹。
红安有个婚俗名曰揭被子:新婚当晚,以躲在新房床底或房间某个角落、悄悄弄开房门或窗户进入新房等方式,等人家熄灯睡觉时,突然出来把新人身上盖的被子一把揭了,送到村里某棵树上挂起来。第二天主家来拿被子,还乐呵呵的。我听红安朋友津津乐道各村揭被子趣事,觉得实在有些恶俗。但他们觉得没问题,并且主家也很认可,没人揭被子还觉得不热闹,那就没办法了。
我做过一次牵娘,没唱歌,另一个牵娘唱了几句。新娘的妈妈是个特别爽快的阿姨,这边还没唱完就赶紧趁机把新娘子推给我们。
至于我自己结婚,提着个箱子就结婚了,不管黄梅婚俗还是红安婚俗,都没有经历过。
我觉得这样蛮好,看别人的热闹可以,我自己是不喜欢太闹腾、仪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