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茶农制茶偏向受到影响。
从前的从前,一户茶农家里,是种植了很多个品种的。
以武夷山胡歌提供给我的70年代他爷爷买茶苗的记录为证,当年,他们家的正岩山场里,除了肉桂,还有水仙,有北斗,有黄旦,有金柳条,有梅占,有玉麒麟。
从前的从前,武夷山还是百茶齐放的一个大茶园。
那时候,茶友们喝茶,口味也是很广谱的,除了肉桂,还喜欢水仙的醇厚汤水,喜欢拼配大红袍的岩骨花香,喜欢黄旦的兰香激越,喜欢铁罗汉的当归稠汤....
然而,自从天价茶叶蛋炒红了肉桂之后,其它的岩茶,都没落了。
这七八年来,非肉桂的品种,除去水仙,大红袍,以及有名的那几款名丛,还有高香走外省市场的黄家那些品种茶之外,几乎便没人种,也没人制了——就算祖传下来的茶地里有老早种下的,挺到今天还没砍掉的,也并不受重视了,现在没精力管它,等哪天心情好了,找几个工人去砍掉,照样种成肉桂。
在这种心态下,正岩里留下来的那些硕果仅存的名丛奇种古老茶树们,有的随便采一采,有的干脆就不采。
就算采下来,也就随便做一桶,不那么精工细做。
有客人来点名要买的时候,随便拿出来泡一泡,能卖就卖,不能卖,拼进大红袍里,照样能卖得掉。
不重视,不认真,不在意,三不原则之下,除肉桂之外的其它茶,只能得到如此待遇。
它们的成品茶品质不高,便有因可循了。
这样的茶,普通茶友若喝到,当然不会觉得好喝。
甚至,喝不出品种的特征来,喝了半天,只得一句评价:满嘴焦糊味。
即使是喝了三款四款五款,也只觉得:都是一个味道,没太大差别。
《4》
消费者自己在喝茶的选择上有误区。
消费者的心态,大多数时候,也是受市场引导的。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骨子里有两大劣根性,一是慕强,二是从众。
大家都喝肉桂,市场宣传肉桂,他便也开始喝肉桂,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敢反抗市场流行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喝到的肉桂会越来越多,喝到的水仙和大红袍以及其它的名丛奇种们,会越来越少。
于是,闭上眼睛,都是肉桂味,喝哪种茶都感觉在喝肉桂——连水仙和大红袍里,也能喝出肉桂味来——在伊心里,早已经种下了一株叫做肉桂的茶树。
另外,有一些消费者在茶叶的选择上,并不是按品质选茶,而是按价格选茶。
永远打着“性价比”的旗号,去选择一些品质不高的低端茶。
低端茶产区不佳,工艺不精,为了省成本粗制滥造,做出来的香气滋味口感,当然不敢苟同。
这种茶敢喝的,都是真的勇士。
这种低端茶喝久了,品质不高的茶喝久了,味蕾一再被没香没韵的茶汤冲刷,自然,就会觉得世上的岩茶都一个味道,水仙,肉桂,大红袍,都差不多。
其实并不是。
不信?
买一泡水仙里的天花板“慧苑老丛”,再买一泡北斗,再买一泡天心岩肉桂,拿三个盖碗,烧沸了水,同时冲泡,对冲。
再烫洗三个茶杯,一杯喝一种茶,不消一分钟,立马就能分出不同来。
其实,不同的岩茶品种是有不同的香气滋味风骨的,喝不出来,一是学艺不精,二嘛,则是因为所遇非茶——喝了半辈子都是300以下的岩茶里打转,能喝到好茶才怪,能喝出品种差异才怪。
久入鲍鱼之肆,哪还能辨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