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够很自信地说我解决了徒步时候吃的问题,即使是有些资深的驴友,虽然脚下已经丈量了万水千山,但是对徒步户外的时候吃什么还是懵懵懂懂,或者会经常感觉处于饥饿状态。但是吃的问题又是非常个性化的,和人的体重、去的地方的温度、负重的大小、个人的口味高度相关。
举个例子:在一周以内非恶劣环境徒步,每天0.6kg脱水食物是完全足够的,它能提供2000-2400大卡的热量,虽然不够弥补能量消耗的缺口,但是有体脂支撑。如果徒步超过一周,那么可能从第七天开始把食物需要增加到800g,也就是能提供2800-3200大卡的热量,否则你还按照原来的定量就会经常感到饥饿,如果超过3周,可能每天应摄入4000大卡,也就是1公斤食物。而对攀登珠峰的人,每天即使吃2公斤都不嫌多。所以户外运动,吃的问题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登珠峰的人的胃口都好大
一、户外徒步活动中人体消耗的能量分析
人体的消耗包括基本热量 运动消耗,人体每天消耗的基本热量按体重×30卡/kg来计算
男性约2000-2400卡、女性约1500-2000卡。
人体热量消耗情况
运动消耗的能量计算:
主要户外运动方式每小时消耗的热量(Mets系数 × (体重 负重) = 卡路里)
人体每天可以消耗的热量极限是4000卡左右(基本热量的两倍),超过了就会感到极度疲劳且体力不容易恢复。
去掉休息时间,每天可平地徒步6~7小时,低海拔登山4~5小时,高海拔登山2~3小时。正常天候每天低海拔可行进25-30km,高海拔10-15公里。
虽然户外运动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我们本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
- 低消耗模式:2000-2400大卡/日,500-600克干食
- 中消耗模式:2800-3200大卡/日,800克左右干食
- 高消耗模式:约4000大卡/日,1公斤左右干食
现在再引入影响能量消耗的几个因素:
- 环境—冬天吃得比其他季节多,寒冷天气下消耗热量增加。例如在6-8月份的鳌太穿越,按“低消耗模式”准备食物问题不大,但到10月以后甚至是冬季,选“低消耗模式”就不太现实,这时候应该选择“中消耗模式”。
- 路况—直接影响运动量,是缓坡多还是陡坡多,甚至是没有路?
- 线路长度—每天计划走多少?走多少天?走3天和走10天以上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如果徒步超过一周,从第七天或者第八天开始还是按照低消耗进食,那么就会感觉到饿了。很不幸的是,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偏偏因为食物短缺而开始控制饮食,导致了体力骤降。如果从第七天开始,进入“中消耗模式”,搭配以合理的营养结构,这时候你会变成一台徒步机器。
- 个人身体素质,如果你是运动员,基础代谢就会比普通人高。高个的人能量消耗也会大很多,所以没有办法有个大家都能用的食物列表,食物列表都是私人定制的。
- 运动类型是什么?是徒步,还是探险 ,或者登山?相比下徒步的消耗最少,特别是轻量化徒步,一个60公斤左右的人走1周内的徒步线只需要准备500g/日的食物;传统重装徒步会增加能量消耗,但前几天反而会降低食物的摄入量,这和过度能量消耗导致的食欲不振有关。高原上煮和烧都不太方便,需要的炉具要轻而且容易点燃,对食物也很挑剔,关于炉具的选择,可以参考:
即使带了正确的食物,营养搭配也比较科学,还要知道怎么吃才是最合理的。比如很多人把花生米和牛肉干当作路餐吃掉,这是极不科学的,因为牛肉干只能为你带来饱腹感,并不能很快提供能量,相反,它会增加消化系统和肾脏的负担,让人感到疲劳。早餐、午餐和路餐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例如米、面、糖,它能迅速地提供能量,使得你有充沛的精力行走。到了晚上应多吃一些蛋白质和脂肪,它们可以帮助你在睡眠中恢复疲劳的肌肉,并缓慢释放能量,助你度过漫长寒冷的夜晚。
如何保证食欲?不仅营养比例要分配好,口味也要分配好,菜谱最好每3天循环一次,这样才不会吃腻。另外要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脱水蔬菜和脱水水果,善待你的消化道。
二、选择轻量化的户外食物
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六类营养物质,其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热量)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包括淀粉)的分解,与人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关的物质是蛋白质,备用的能源物质是脂肪。
户外食品轻量化的四个原则:
1、带*、不带水份的 —— 保质期长,不会冻结
2、带没有包装或包装轻薄的 —— 包装不能吃,会破坏景色
3、带热量密度大的 —— 同样多的热量,重量也更轻
4、可以直接吃或煮食方便的 —— 省气罐啊,也能减重
人体每天消耗的热量,60~65%来自碳水化合物,20~25%来自蛋白质,10~15%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脂肪能更直接快速地提供能量并且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