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一词出自英文DINK(Dual Income No Kids)的谐音,泛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他们接受、认同而且主动实践“没有孩子”(childless/childfree)的生活方式。
是什么让丁克一族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他们面临着哪些特殊的挑战?那些多年坚持不要孩子的已婚人士,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丁克”?1.对个人发展的追求,让一些人不愿意养育小孩。
由于随着成年初显期的推迟,很多在适育年龄的年轻人,仍在个人发展、亲密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发展自我的机会更加丰富,“成为父母”可能只是诸多自我身份可能性中的一项。而*、生子、养育的过程则会占用人们大量的精神、物质资源,以及时间,不乏有人主动选择将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放在自己及另一半的身上。
而且,没有小孩的家庭生活质量可能是更高的。有研究表明,和有小孩的家庭相比,没有生育的夫妻在娱乐项目上的支出多出60%、外出就餐的支出多出101% ,整体上来说,他们有更多可供自由分配的收入(Baston, 2009)。这些富余的金钱和时间资源可以为这些夫妻创造更多享受二人世界的机会,增加有深度有质量的交流,提升婚姻满意度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2.选择生育的女性,在职场中受到重重阻碍。
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无论女性在职场中是否表现出色,周围人仍然会默认,女性在养育后代过程中需要承担大部分工作。
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提到,女性在职场上要面临一系列独有的困境。“女性员工*被辞退”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有企业在面试时会拒绝考虑近年内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而生完孩子重回劳动市场的女性,可能也会因为要分出精力照顾孩子,被上级或同事认为无法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
当“母亲”的身份成为了阻碍甚至束缚,当女性被迫失去许多机会,一些女性不愿意再为了实现母职而牺牲事业的发展。这时,组建丁克家庭就变成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3.原生家庭的阴影,让一些人没有信心成为父母。
很多人选择不生育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出生于不幸的家庭。他们太清楚“不够好”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创伤,而“好”的教育对作为养育者的父母要求太高,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担心无法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所以决定不再让创伤延续下去。
4.是否生育的决策,也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脑中涉及到决策的很多道工序是在意识没有介入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的。这意味着,潜意识在我们做决定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Max-Planck-Gesellschaft, 2008)。特别是,当做决定的同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时,我们会特别容易被潜意识影响。那么,有哪些潜意识的因素会影响我们是否生育的决定呢?
●对父母的叛逆
即使已经成年,我们依然有可能像青春期一样“叛逆”,为了对抗父母的“催生”而选择丁克。有些人在小时候一直与父母的意志抗争,却从来没有真的“赢”过。即使长大成人、步入婚姻,他们仍然愿意去做一切可以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哪怕理性告诉他们,这样做未必是对他们自身最好的选择。
●对主流的反抗
选择丁克,也可能是我们表达”拒绝被同化“的途径之一。我们的社会有一个“社会钟(social clock)”,告诉人们“到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在这样的社会规范中,个人的意志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在主流的声音中被消解了。为了表达个人意志,一些人会尤其享受那些与众不同的时刻,愿意抓住一切机会显得“特别”——包括成为远亲近邻中唯一一个不生孩子的人。
选择丁克会面临哪些挑战?选择丁克,并不意味着一身轻松。虽然没有了养育孩子会面临的问题,丁克一族们却需要面对独属于他们的挑战。
1.社会污名化
在很多“非丁克”的人眼中,丁克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他们没有完成“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和“留后”的家庭责任,是一群无法为他人付出、只注重自己感受的人。
而这种对于丁克自私的评判,其实是不公平的。许多选择了生育这条路的人,也是出于对于个人*的满足,例如:养儿防老思想、觉得小孩好玩、实现自己童年未竟的梦想……甚至试图用生孩子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婚姻关系。换言之,生育也未必就是一种“无私”的选择。
这种”双重标准”为丁克一族带来了许多压力。面对“自私”的指责,他们可能会感到分外委屈和不服气,与“非丁克”之间也很难互相理解。
2.来自亲人的压力
除了社会压力,丁克们最常面对的应该还是来自父母亲人的不理解。大部分中式家庭的权力体系还是“父母为大“,很多人依然秉承着”满足父母的心愿才是孝顺“的想法。特别是那些持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庭责任观的人,即使依然选择了坚持丁克,也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内疚的感觉淹没。
3.亲密关系受到威胁
如果你的伴侣不是一个坚定的丁克,甚至当Ta很希望拥有自己的孩子,要不要生育很有可能成为你们亲密关系是否能够继续下去的分界线。有孩子和没孩子作为一道有深度并且持续性影响生活状态的选择题,背后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对伴侣在生活追求,甚至人生意义上的重大分歧。
4.与朋友产生社交隔阂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大部分人仍然选择了“有孩子”的生活状态,这意味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与“养育孩子”相关的话题会成为同事、朋友之间的主流讨论。奶粉品牌、孩子升学、小孩不听话等常见讨论是丁克们注定融入不了的圈子,甚至可能因此与一些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的好友渐行渐远。
对于丁克们来说,从做出这个选择的那一刻起,由于这份经历的特殊性,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变成小概率事件,也无法再从父母长辈那里收获相关的建议。能否面对这份特别的选择所带来的孤独感,也是丁克族们需要列入考虑的一部分。
要不要生育,看上去是个人的抉择,却可能会牵扯着一个家庭、多个家庭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人生的定义和理解。如果你还尚未做出选择,可能会犹豫、迟疑,不知道要如何平衡各种情绪、各种利弊,不知道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要求。
Robert Frost在他的诗中写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比起选择生育的大多数,丁克家庭选择了一条更少有人走的路,从此踏上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条轨迹或许在他人眼里是更自由、更轻松的;但同时,自由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担。我们愿意为不生育的选择付出什么?在考虑是否丁克时,除了个人的意愿和外界的要求,这或许才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命题。
你能够理解丁克家庭吗? 单选 0人 0% 能 0人 0% 不能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