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冯唐
1998年,他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对于当时为什么选择妇科肿瘤专业,他直言不讳:
“我是金牛座,贪财好色。学妇科,看很多的妇女,就可以改变我好色的毛病。”
他想“以毒攻毒”,不戒“贪嗔痴”,只医“好色”之瘾。
“从18岁到26岁,医学、协和情结与我的身体同步生长。”
“医者仁心”,其实,每个走上医学之路的人,无论初衷是什么,当他们从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大半是有“救死扶伤”的济世情结的,冯唐也不例外,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病人脱离苦海。
但让理想幻灭的,往往是现实的顽石。
第一次见到病人死亡时,值夜班的冯唐佯装很镇静,一边写着冗长的死亡证明,一边回忆并思考病人死亡的过程,梳理着前因后果与可资之鉴。
感性暂时被雪藏,但理性处理完一切事宜后,他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他看着一位又一位女性晚期癌症患者在自己面前撒手人寰,作为一名医生,他除了给予一些不痛不痒的鼓励,尽量减少她们的痛楚,其他的似乎什么都做不了,这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甚至对自己的从医生涯产生了怀疑。
热爱是从价值感和成就感中获取的,但当后者不足以支撑前者的时候,热爱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于是,三年后,冯唐辞掉了协和医院的工作。
当时舅舅给了他“乱世从军,宁世从商”的建议。
辞职后,冯唐去了美国埃默里大学读MBA,托福满分,学费全免,毕业后顺利通过5轮面试,进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担任咨询顾问。
● 美国埃默里大学
这似乎是一路升级打怪兽的过程。我们热衷传奇的缔造,但传奇背后,必有与之相称的付出。
麦肯锡成立于1926年,是世界最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为12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计划。
到了麦肯锡后,他不介意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往往是当他抬头仰望夜空时,“不知东方之既白”。
那些年,他光国航里程就飞了接近100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25圈。
有一次,他一直和客户打电话进行沟通。因为时间太久,电池用干了。恍惚间,他闻到了自己的脸部飘来烤人肉的味道。
进入麦肯锡后,他不仅成为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还利用年假时间,启动了《万物生长》的写作。
2000年冬天,冯唐在亚特兰大为《万物生长》划下了最后一个卒章的句点。 回到北京后,他在长城饭店旁的酒店,第一次和作家们喝酒,差点把自己喝没了命。
朋友后来解释,根本就不是他们强行灌的,是他自己灌自己,两瓶大二锅头,一小时就干了,心里不知道有什么想不开的事儿。
他内心淤积的东西很多,或在灵魂里如干柴燃烧,或在文字中化为湍流,这也因此成就了他小说中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评论家眼里,《万物生长》里有大宗师气象,蕴藏有无限可能性。
无限的可能性,也是他人生的关键词,进入麦肯锡的7年后,冯唐成为了公司合伙人。
他有耐心去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上中学时,学校会在大型考试后举办家长会,老师站在讲台上公布成绩,从第一名念到最后一名。冯唐的妈妈说,她此生最大的满足就是,每次听到老师第一个念完冯唐的名字和分数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
成为母亲的骄傲,成全她的虚荣心,也是他捍卫第一名的充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