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之友”是一个中性词。图/Rafal Olbinski
你是“妇女之友”吗?
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人昭告天下,自称“女性主义者”,比如作家冯唐;有些人从来不说,但内心早就认定“我当然是”,比如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搜索“妇女之友”词条,定义如下:“异性朋友非常之多,但没有一个异性和他能发展成恋人关系的单身男性。”
“非恋人关系”与“单身”这两重限定至少显示了一个事实——恋爱/婚姻是两性互动中唯一确定的参照系。公众大多不相信男女之间存在纯友谊,在一档家庭调解节目中,男主持人质问女嘉宾:“人家都结婚了,大晚上的发消息聊天,合适吗?”
但多少自带暧昧的属性,恰恰使“妇女之友”蕴藏了两性互动的丰富可能性:它可能与伍尔夫口中创作的最适宜状态产生关联——“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和谐共处”。
被标签为“妇女之友”的男性,或者干净剔透如张国荣、高情商如蔡康永、有趣如王小波;或者乐于扮演暖宝宝——在看不见的地方隔着一层衣(界)服(线)默默释放关怀。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以貌取人,你就输了。
“妇女之友”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成为褒奖,也与误解相伴。它可以引爆当代最微妙的性别议题,也可以为之提供讨论空间和解决之道。
3月8日这一天,演员孙莉在微博上发了一张丈夫黄磊下厨的照片,并如此配文:“妇女之友祝女神们节日快乐!”
这句话相当有意思,由此可以窥见当下性别语境中的一些微妙心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称女性为“妇女”显得冒犯,因此“三八妇女节”被改称为“女生节”“女神节”乃至“女王节”(“三八”这个有歧义的词自然不好提);
男性自称“妇女之友”则没有问题,这和早年间“妇联主任”的说法如出一辙,透着一种“小的就是为诸位妇女同志服务”的殷勤小意。
黄磊被打上“妇女之友”标签,除了出演过电视剧《我爱男闺蜜》,还因为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主题曲描绘了一个完美“妇女之友”的形象——
“只要你心情不好/我永远最快知道/想要谈谈心/想要看星星/我都陪你到老”“失恋时陪你哀嚎/幸福时为你尖叫/我无怨无悔/要你活得比我好/你说这不是爱/却比爱感觉更加美妙”。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寒电影作品《乘风破浪》主题曲之一《男子汉宣言》所描述的大男人形象——
“你在每天晚上,不能睡得比我早/你在每天早上,不许起得比我晚……你要守本分,不要乱插嘴,一声别吭地跟着我/你把大小孩子,个个抚养成人/等我到了晚年,你不能比我早死/不能死在我前面,哪怕仅仅晚一天……”
这首主题曲的歌词被斥为“直男癌”,并引发了包括演员徐娇在内的一些女性对《乘风破浪》的抵制。
“妇女之友”还是“直男癌”?抑或,关爱女性还是不尊重女性?答案似乎没有悬念。然而,性别议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的选择题。
当我们谈论“妇女之友”,谈论包容、理解及共情,并试图由此切入复杂的性别议题时,我们的最终指向,是消除性别差距,实现男女平等——性别平等、机会平等,甚至冠姓权平等(请参看最近引起热议的“为孩子冠姓权而离婚”事件),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