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话语的转变,为妇女之友的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
除了大白这种萌萌哒的大暖男,其实,“美队”也有着成为妇女之友的潜质——他温柔,言行举止让人联想到老派的美感,让女性觉得安心。
美国学者戴维·冈特列特(David Gauntlett)在《媒体、性别及身份认同》(Media, Gender and Identity)一书中梳理了近年来西方媒体性别话语的流变,对男性杂志和女性杂志进行了分析。
他发现,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杂志充满雄性荷尔蒙,热衷于展示比基尼女郎、足球和啤酒这些传统男性消费标签,但事实上,现代男性杂志希望建构的是当代社会所期待的理想男性的形象,倾向于在保有男性基本特质的情况下,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女性伴侣。
也因此,男性杂志从外形塑造、言谈举止、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教导——就像《粉雄救兵》中五位导师从不同方面改造男性那样。
与此相对,女性杂志则倾向于展示“女性力量”。尽管女权主义是女性杂志的一个必备元素,但也并非全部。
在当今的年轻女性看来,女性主义是妈妈那一代的产物,她们要发展自己的表达,以应对性别不平等。
冈特列特认为,一方面,男性身上增加了所谓女性特质——比如注重外形;另一方面,受女权主义的影响,女性更为独立和自信,即增加了所谓男性特质。
这印证了英国作家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概念: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另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纯粹单性的男人和纯粹单性的女人,是无可救药的;一个人必须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
有阴柔气质的男孩子,有男性气概的女性,再加上雌雄莫辨的中性形象(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的蒂尔达·斯文顿),共同构成了当代性别的多样性。
而性别话语的转变,为妇女之友的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男性并不以拥有女性特质为耻,并与女性更为亲密。
想想日本的“草食男”,就是最好的妇女之友:他们人畜无害,性格温厚,无微不至,绝对不会伤害女性。
布拉格,卡夫卡和妹妹奥特拉合影。奥特拉是卡夫卡三个妹妹中最小的一个,与他的关系也是最为亲近的。图/Alamy Stock Photo
“如果我们不再把对方定义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定义为我们的一员,我们都会更加自由”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说,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自己被人盯着看。
如果说约翰·伯格提到的这种男性凝视是无法回避的,那么,妇女之友与非妇女之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带着善意、带着欣赏、带着审美来“观看”的。
也就是说,能成为妇女之友的人,至少在性别观上是很正的。
比如,不用刻板印象去框定女性——“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女人不要有那么大的野心”“女人下班回家带孩子天经地义”“你一个女人你不生孩子你想上天”“一看就是女司机”“女人天生不适合当领导”“没法和女人讲理”,等等。
众所周知,要实现男女平等,道阻且长。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一结论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该报告认为,2019年,彻底消除性别差距所需的时间缩短为99.5年,比起2018年的108年略有进步;
男女在教育和卫生/生存领域已接近实现性别平等,比例分别为96.1%和95.7%,而在经济参与领域则不尽如人意,性别比例从2018年的58.1%退步至2019年的57.8%。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性别研究报告也可供佐证。该报告通过“性别社会标准”指数分析了75个国家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性别偏见,得出的结论令人沮丧:全球至少有90%的人对女性持有某种偏见。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打破性别歧视和偏见。论者刘倩在《性别平等的经济学视角》一文中说,从宏观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性别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并不一定保证结果平等,但如果没有机会平等,则无法推进。
而从微观的、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对性别平等与公正的追求。
尊重女性、成为妇女之友——如果觉得这个词用在此语境里过于调侃,那么可以改为“女性之友”——可以说是参与性别议题最直接的途径之一,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每个人都为更好的性别环境作出努力,涓涓细流最终将融为推动变革的洪流。
性别平等不仅解放女性,同时也解放男性,这是社会学学者们的共识。
学者翕如写道:
“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不是性别对立、一决高低的过程,为的也不是东风重新压倒西风,性别平等的核心,是所有人的平等、自由、康乐,是可以摆脱狭窄的性别定义与规训,是一个性别的权利不需要靠压迫另一个以实现。”
翕如认为,身为女性,须知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并非来自男性的恩赐,而是生而为人的权利,因此不需献媚取悦或摇尾乞怜——性别平等不是对“女人乖乖顺从听话”的奖赏;而身为男性,在家庭里如何与伴侣相处、如何参与育儿、如何进行家庭决策,在家庭外如何面对发声的女性、如何看待不符合所谓正统男性气质的男性,如何面对性别特权与红利,在有了更优势的结构位置之后,用这些优势去做什么——这一切,都是有得选的。
让我们用演员爱玛·沃特森在联合国总部发表的关于“他为她”(HeForShe)运动的演讲来收尾:
“如果男人无需好勇斗狠,女人也就无需被迫唯命是从;如果男人无需掌控一切,女人也就无需俯首帖耳。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强壮,是时候把性别理解为光谱,而不是南辕北辙的两派。如果我们不再把对方定义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定义为我们的一员,我们都会更加自由。”
✎作者 | 谭山山
原标题:“男,朋友”,不是男朋友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