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光照让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三塘湖盆地的哈密瓜更甜美。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哈密瓜独一无二的品质是由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决定的。哈密农业科技人员多次在哈密盆地、淖毛湖盆地发现野生哈密瓜。专家认定这是哈密瓜演化过程中一个原始类型。盛产瓜果的哈密盆地、三塘湖盆地、淖毛湖盆地属暖温带极干旱地区。大约4亿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的海洋。又大约过了1.5亿年,古天山隆起,大海逐渐退去。在大约距今1.4亿的侏罗纪时期,这里森林茂密、湖沼遍地、恐龙繁生、生机勃勃。3000万年前爆发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这里由湖盆变为山间封闭盆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被隔绝,气候旱化,泥沙沉积。远古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地质运动,使盆地土层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盆地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百倍,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居同纬度地区之首,年≥10℃积温4000℃以上,远远远高于甜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要求。5—9月昼夜温差在摄氏15度以上,极利于糖分的积累。
伊州区南湖乡是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南湖哈密瓜”地理标志证书的哈密瓜原产地核心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不是所有的甜瓜都叫哈密瓜,不是所有的哈密瓜都叫贡瓜。文献记载:哈密回王在花园、南湖、五堡辟有专门的贡瓜地,引清甜的泉水灌溉,有代代相传的贡瓜传人。对品种选择、施肥浇水、栽种管理、收获贮运都有特殊的规程。
斗转星移,哈密瓜的栽培技术在不断完善,贡瓜种植的“绝技秘术”也传承了下来。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贡瓜栽培和灰培瓜种有这样的记述:“此地土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固应少减,然亦养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虽此地味亦不美,得气薄也,其法当以灰培瓜子,贮于不湿不燥之空仓,三五年后乃可用。年愈久则愈佳,得气足也。《新疆小正》记载:“种法不仅灰培,必用苦豆,不然则不甘美,他处种者,只见其形而已。”
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赋能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华摄
哈密瓜传统栽培要经过浇地、犁地、耙地、打瓜沟、播种、定苗、打瓜杈、顶瓜9道程序。当瓜长到5-6片真叶时,在植株下沟壁处挖20-30厘米的深坑,先施入戈壁上一种叫苦豆子的植物作绿肥,上面再施有机肥,然后覆土。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这些肥料将精华输送给了哈密瓜,真可谓“苦尽甘自来”!哈密种植的哈密瓜,在每一百克哈密瓜肉中含有蛋白质0.4克,脂肪0.3克,钙14毫克,磷10毫克。铁的含量比鸡肉多2—3倍,比牛奶高17倍。维生素的含量比西瓜多4—7倍,比苹果高6倍。哈密瓜蒂、瓜叶、瓜皮均可入药,瓜籽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哈密瓜农过去对哈密瓜种子的保存,采用最原始的办法。选好种瓜,将瓜瓤带瓜籽一同挖出,用泥巴包裹起来,甩到土墙上。在日夜更替中,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瓜籽默默的住在墙上,等待着主人的种植和使用,这一等,也许是一年两年,也许是十年八年,甚至更久远。不管什么时间再播种,只要一接触哈密的大地,它们便能一如最初,将最好的姿态、最好的品质呈现给世人。
大批瓜商来到南湖乡收瓜。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哈密瓜在哈密这片土地上培育、成长了数千年,积累了珍贵的种质资源。1958年新疆农业科学研究所对哈密的哈密瓜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认定原产哈密的哈密瓜传统品种有梨瓜、热瓜蛋、波斯特皮亚孜、锡克尔酥、拜鲜可奇、黄皮可口奇、加格达、青麻皮蜜极甘、启格兰、色力可口奇等22种。拜鲜可奇,又称“老汉瓜”。瓜肉醇香,略带甜酒味,入口即化。瓜一剖两瓣,刮去瓜瓤,泡上馕,就是一顿美食。据人民日报记载,1988年,哈密瓜首次出口日本时,被日本商人誉为“丝绸之路之宝”。现如今,哈密本地杂交培育和引进品种达5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