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聊天时,诸葛亮提到了秣陵,感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鬼叔是较真的人,仔细查下史料,发现赤壁之战(208年)前,诸葛亮与孙权见面的地点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而不在南京,所以诸葛亮其实没去过秣陵,更不会对潜在的敌国给出建设国都的建议。
事实上,孙权是听了大臣张纮的建议,才将国都迁到了秣陵,并改名建业,意图建立一统大业。
后来,孙权利用今天清凉山西麓的天然石壁修筑了石头城。
吴国灭亡后,西晋王朝又将“建业”改名“建邺”,后来晋愍帝司马邺上台,为了避讳,“建邺”改名为“建康”。
不过,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南京究竟是不是“龙蟠虎踞”的吉地?
后世以来,几乎所有风水师都言之凿凿称南京具有堪舆学中“四神砂”之相,即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周旋围护着吉地。
从堪舆角度来看,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东北是“龙蟠虎踞”的钟山和清凉山,北面是横亘的覆舟山与鸡笼山,南面又是蜿蜒流淌的秦淮河,从而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齐全,屏障周密,的确是一处“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
再从军事角度来看,金陵既濒临长江天堑,又有众山环绕四周,颇利于军事防御,放眼整个江南沿海地区,地理形势也属优越。
没错,南京的西北方还有我国第一大江——长江。
作为南方最重要的一条“水龙”,长江经芜湖一路往北直突,以环抱姿态拥护住南京城,形成山水相连的格局。
可以说,无论山峦还是水势,藏风纳水的南京绝对称得上得天独厚,才吸引那么多朝代在此建都。
自东吴开始,直至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个王朝在南京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城池。
遗憾的是,这六个王朝皆为短命的王朝,没有一个建国时间能超过百年,最短的齐国甚至只存活了23年。
可鬼叔以为,问题关键恰恰是对“龙蟠虎踞”这个词的真正理解。
前面说到“龙蟠虎踞”对应的是钟山和石头山,可实际去过两座山的人就会发现所谓“龙蟠虎踞”更应是“龙争虎斗”。
原因很简单,钟山的体量可是石头山几十倍,无法形成“龙虎有情”之格局。
换句话说,要达到“龙蟠虎踞”风水格局,双方体量、位置等方面的要求起码是对等,否则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更重要的是,风水上说的“左右护卫”是要比穴位靠前,呈环护状格局,可钟山所代表的“青龙方”与石头山代表的“白虎方”却在同一条线上,甚至更靠后。
这在风水学上是典型的“呼形唤煞”,也就是两个并不协调的护卫之间在“明争暗斗”。
这样一来,位居其间的城市就等同于坐落于战场一般。
还有前面提到的长江,其实是往东北而上围绕着南京绕了一个半圆弧后再东流入海。可惜由于长江流向影响,使得钟山的走势是自东而西逆行,令南京气脉有些“神魂颠倒”。
因此,无论是早年的宫城还是后来的城市,位于如此动荡不安的格局,怎么可能安稳长久?
不妨看看南京“六朝古都”与“十朝都会”的由来。
唐宋以前南京称之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十朝都会”是南京的雅称,是说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具体时间上,自孙权在南京建都称帝,传3代,历52年;随后东晋王朝琅玡王司马睿也是在南京称帝,历时103年,这已是极限。
之后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皆不过数十年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