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南京也有龙脉,同时分出南干龙和镇宁山脉两支脉。
可南龙绵延百里,却在城市始终未能找到结穴位置。没有结穴点,就等于城市少了靠山,也就没有根基,龙脉难以达到“帝王”级别。
而南京的主脉——镇宁山脉,虽然符合“四象有情”,但镇宁山脉的“四象”体量和格局都不是很协调,城市明显“气血不足”,更别说城内外有那么多冤魂野鬼。
换句话说,城市若是想成为“帝王级别”,就必须龙脉雄浑,而且自身还需稳稳托住来龙气脉。
还记得之前诸葛亮评价南京的那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么?
诸葛亮的见识是何等卓越不凡,说话更是字字珠玑。
此话看似夸赞南京,但请注意,诸葛亮说的是“帝王之宅”,而非“帝王之都”。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此处的 “宅”,指的是风水术上的阴阳两宅,与帝王之都不可等同。也就是说,南京有的是阴阳两宅贵不可言的风水宝地,但若作为帝王之都,则又另当别论。
别忘了,因为长江的影响,龙气旺盛的宁镇山脉呈现自东而西逆向而行,龙脉行止呈现出受长江环绕主导,傍水而结的特点。
按中国风水术,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脉逆水而行,非力量深厚者不为。
因此,宁镇山脉走势一方面印证出钟山确有王气,但另一方面,由于祖山亏欠,龙脉跌宕起伏,灵秀有余而雄浑不足。
所以,南京只能是“诸侯”级的城市,绝非“帝王城”。
虽然遗憾,但也无奈。
不过,南京看似气势滂沱的气脉,又四象齐全,还是挺迷惑人的。
宋代朱熹就认为,南京山水形局严密,土地辽广,是东南地区帝都的首选之地。
元人胡炳文在《游钟山记》说:“江以南形胜无如升,钟山又升最胜处”。(南京古称升州)
孙中山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孙中山感慨南京城格局不凡,得感谢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亲率淮西子弟夺得天下后,曾为在哪设立国都而发愁。
基于“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想法,朱元璋一度想定都开封;为了防止北元反扑,西安还曾进入他的视野。
甚至于,老朱还想迁都到自己的老家凤阳,是遭到刘基的劝谏后才作罢。
思来想去,朱元璋将国都选在了南京,即当时的金陵。
其实,基于玄学和历史变故,明朝很多大臣并不看好南京。
太子师宋濂就曾言:“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宋濂意思是,他结合玄学和历史上的双重劣势,并不看好南京作为都城。
可白丁起家的朱元璋根本不信邪,加上南京位置实在太重要,坚持要在此立都。
宋濂也很识趣,赶紧转变口风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意思是朱元璋不是一般人,自然不必介意风水和历史之说。
当然,朱元璋嘴上说不在意,可实际他还是让刘伯温从堪舆角度重新规划建设南京城。
历史上,刘伯温对玄学十分精通,却又未必信这些(他曾与李善长有过此类话题讨论),但他还是秉承伍子胥“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金科玉律,让宫城、皇城、都城分别按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分布。
同时,他还通过诸多南京城门的修建,让城垣构成了“南斗”与“北斗”聚合,并刻意将整个皇宫修建在都城的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