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刘伯温的设计,弥补了南京位于我国东部,不是“国之中土”的缺憾,且符合“天圆地方”的寓意,从而突出了皇权的神圣、正统和神秘。
而且,南京城垣“目前所见到的壶状(葫芦、瓶)形态”,也出自刘伯温之手。这种形制是参考了道教以壶天、壶中为圣地,以“壶公”为神仙的典故。
不过,刘伯温因为皇宫选址问题还是遭到朱元璋指责,甚至还被后世的风水师质疑其能力。
这是因为南京的明皇宫是填平燕雀湖而建。
燕雀湖原来又叫前湖,在南京钟山西南麓、中山门外北侧,现在留下的一部分前湖,只是燕雀湖在明朝被填后的剩下的一小部分湖泊,可见当初燕雀湖没有被填之前是多么浩大。
刘伯温觉得,燕雀湖位居钟山的龙头之前,有“帝王之气”,最适合建皇宫。
据说,朱元璋起初搬进新皇宫还是很满意的,可由于太子朱标病故,他便归咎为刘伯温设计的皇宫风水不好。
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态度有些冷淡,很难说没有“老年丧子”之痛的缘故。
数百年后,清代风水师也将明朝覆亡解释为刘伯温选的地点有问题。
他们根据《管子·度地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的依据,认为明皇宫地势低洼,代表的就是国基不稳。
这有些冤枉刘伯温,此类堪舆学说他自然知晓,可在那么短时间建设一座设施完善的皇宫并不容易。
更关键是,他很清楚朱元璋时刻都有迁都的想法。
太子朱标在世时,朱元璋曾多次派他去西安探访迁都可能,直到朱标病逝,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刘基最初设计的都城,不过是权宜之计,是考虑到朱元璋随时有迁都的可能性。
不过,如果刘伯温在世期间,没被朱元璋刻意疏远,以及胡惟庸各种针对,以他的能力或许可以对南京堪舆学上的劣势有着更多的弥补。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守国不过4载,便又陷入血雨腥风中,直至靖难结束,永乐迁都,南京才悄无声息安享了数百年太平。
到了近代,南京因为六朝国祚时间太短,不断被人吐槽。梁启超就在自己《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
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其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慢舞之规。
梁启超的“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包括了三国时期建都建业的吴,建都建康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它们合称“六朝”;又有建都应天府的明朝初期,以及曾经拟都建康府、后来建都“虽在钱塘江口,然实延缘于扬子江之河系”的临安府的南宋。
在历数这些王朝的兴衰起灭后,梁氏得出了“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无一焉能北进以恢复者”结论。
其实,定都南京的王朝习惯偏安一隅, 除了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容易令人陶醉,或许也因此地龙脉为“诸侯”级,非“帝王”级因素。
不过,从风水角度来看,南京的文脉却相当充沛。
自古以来,南京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享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
“书圣”王羲之、“边塞诗人”王昌龄,“中国数学之父”祖冲之、《红楼梦》作家曹雪芹、金牌填词人李煜……这些才子文人均是南京人。
说起南京的文脉,不能不提到南京人最熟悉的玄武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