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店的饮料机开始
成就了世界饮料巨头
气泡水在美国的发展,却是从一台汽水饮料机发生了转折。
美国人民和欧洲人相同,都认为这种天然的含气矿泉水可以给身体带来好处。一开始他们也想复制欧洲的做法,仿制天然含气矿泉水也就是生产苏打水进行瓶装售卖,但无奈当时美国的瓶装工艺跟不上,而且美国国会禁止了从欧洲进口瓶装的苏打水。
1806年,耶鲁大学教授本杰明·西利曼(Benjamin Silliman)从欧洲买进了制作苏打水的设备,并将设备搬到了药剂师店里,开始按杯出售汽水,也就是最初的汽水饮料机。这是美国气泡水相比英国的转折点,它把喝汽水变成了一种氛围上更接近酒吧或咖啡馆的环境,变成了一种对所有阶层的人开放的公共社交活动。
这种汽水饮料机(soda fountains)其实是一种饮料分配装置,现如今可以看到升级版的自助饮料机已经出现在餐厅、电影院、酒店等各个角落,这种装置可以将纯净水、调味糖浆和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做成现制饮料,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碳酸饮料。
Soda Fountains,图片来源:Collectons Weekly
药剂师店的汽水饮料机很快受到欢迎,并且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主导地位。商家们致力于提供更便宜、更多口味的碳酸饮料。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汽水饮料机面前的顾客已经有眼花缭乱的调味选择,比如水果风味、植物风味、酒精风味甚至是药品成分。
19世纪的美国,是亟需药品的时代,也是药剂师和无证医师横行的时代。也许从汽水饮料机被搬到药剂师店的那一刻起,美国的碳酸饮料就不得不面对被大量的药品成分侵蚀的现实。
但那时的人们对此并不排斥,因为药剂师将含有药品的碳酸饮料调配的非常好喝并且上瘾,不论加入的药品成分多苦,都能用糖浆、酒精甚至是冰淇淋等元素将其调和的如此美味,以致于人们非常享受并沉沦在这种放松和微醺的浮华状态。
到1869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座历经内战后留下累累伤痕的废墟城市,更是药品和药剂师满大街的时候,人们企图通过灵丹妙药来消除战后的抑郁和疾病困扰。海洛因、吗啡、可卡因,种种令人兴奋上瘾的成分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监管,这也方便了药剂师将这些成分添加到碳酸饮料中。
当时的约翰·彭伯顿(John Pemberton),一名草药植物医生,也看中了含有可卡因成分的古柯叶,但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到将其加入碳酸饮料中,而是制作了一种古柯酒进行销售,大获成功后,美国的禁酒令来了。
1886年彭伯顿达便将注意力瞄准药店的汽水饮料机,他开发了一种以而古柯叶为原料的糖浆,并且在糖浆中添加了一种神奇的药可可果,为了掩盖苦味,彭伯顿添加了大量的糖,添加了柠檬酸,然后加入了包括香草、豆蔻、肉桂等在内的多种调味油,最后他加入了焦糖,让饮料呈现出深棕色。
他将这种糖浆出售给具有汽水饮料机的药剂师店,宣称具有提神镇静、减轻头痛的作用,当深棕色的糖浆与二氧化碳和水融合,可口可乐的雏形就这么诞生了。
可口可乐发明者:约翰·彭伯顿(John Pemberton)
后来的可口可乐历经波折,从在药店出售,到更改配方和成分,到注册“可口可乐糖浆及浓缩液”商标,出售第一个装配特许经营权,到成立可口可乐公司,在自动售货机销售,甩掉竞争对手,到成为最受欢迎的碳酸饮料品牌,到成为世界第一的软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发展模式被认为帮助塑造了现代企业模型。
其实不止是可口可乐,人们普遍都对碳酸饮料有过狂热和着迷,因此尽管各自有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经营方式,在不同地方销售,碳酸饮料类目依旧诞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百事可乐、七喜、胡椒博士等等,在中国,北冰洋、山海关等老牌汽水饮料品牌也曾在人们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