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采用募兵制度,就可以将军队主要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避免地方出现战乱。
自然,募兵制也有很大问题,就是会出现庞大的军费。
同时代欧洲很多大国,募兵制的军队只有几千人规模。
这不是说欧洲没有这么多人口,而是国家无法承担更大的军费开销。
以北宋为例,禁军平时达不到《水浒传》中的80万规模,至少也有三四十万,仁宗时期确实也曾有82万规模。
巨大的军费负担,几乎压垮了北宋。
英宗治平初年,蔡襄任三司使,曾这么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也就是说,全国财政盈余有六分之五用来作军费。
王铚说北宋三司一年的收入,养兵之费“常什八”,也就是国家财政十分之八用来养兵。
正宗时期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由北宋每年献给辽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仁宗庆历二年(1042),增为银20万两、绢30万匹。北宋给钱给物,换取辽国不入侵!
而大臣王旦认为这点小钱算不了什么:“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也就是说,澶渊之盟每年要给辽国的钱物,还不到开战期间军费的百分之一。
实际上,北宋时期军费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旦开战更是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到了北宋后期,随着经济逐步下滑,国家就更不堪重负。
为了节约军费,北宋开始减少军人的工资待遇。
北宋初期和中期,禁军的待遇很高:“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士兵还能额外得到赏赐、装钱等。
很多人认为北宋军队战斗力弱,其实宋军的战争胜率是很高的,无奈北方敌人过于强大,辽军、金军、后来蒙古大军以及西夏甚至大理,都有很强的军事力量。
别的不说,辽国灭亡以后的残兵败将逃到西域,竟然能够创建强大的西辽国,雄踞中亚百年时间。
宋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军队相当精锐,只是敌人为百万辽军、金军尤其装备大量骑兵,这才陷入劣势。
随着北宋后期开始削减军费,军人待遇急剧下降,出现了恶劣的影响。
大量精锐士兵难以维持全家生计,被迫选择退伍离开军队,从事其他工作。
而愿意被招募加入宋军的人员,开始变为社会上难以生存的游民、流民甚至灾民、难民。
而北宋出于稳定社会考虑,招募了大量这种根本不适合当兵的男性入伍,军队逐步成为带有慈善和维稳性质的组织。
到了北宋后期,禁军的素质很差,士兵体质甚至还不如普通平民,还根本没有战斗意识。
这些人参军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收入还非常微薄,根本不会有人愿意拼命。
这也是正常的人性:清代1854年,反清的天地会攻打广州,广东巡抚叶名琛让广州清军士兵抵抗。 谁知道,士兵们因长期扣发军饷且收入微薄,早就极度不满。他们怒骂“每月得饷九钱银子,叫我送死吗?”一哄而散。
要知道,当年在地主家做长工,一年也有10两银子左右。就算是10两银子,一年只能买800斤米,还不够夫妻两人吃。长工想要养活一家三五口人,只能用钱买小米、玉米、地瓜、土豆等粗粮为主食,生活艰难,吃不饱肚子。
然而广州的清军收入还不如长工,但长工最低程度不要冒着生命危险打仗吧。让低薪的士兵们去同强悍的天地会起义军拼命,他们自然不愿意,没人会这么傻。
道理也是一样。
随着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当时主要问题是,军队三权分立,训练权、调动权、作战权分开。
简而言之,负责训练的军官不负责带兵打仗,负责打仗的军官不负责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军队训练的荒废!
大家都知道的高俅高太尉,主要负责禁军的训练。
高俅不需要带兵打仗,又有宋徽宗罩着,将军队训练的好不好,对他来说根本没有关系,只是一味为自己谋私。
在高太尉的管理下,北宋禁军长期不做正式训练,只是专门找少数部队糊弄上级,尤其是向荒唐的宋徽宗交差: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在金军入侵之前,本来很精锐的北宋禁军战斗力不值一提,等同于民兵:高俅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这还不算,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如果你没手艺,那么只能花钱再雇工匠。有钱的,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其罪是难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