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菜怎么种植,地耳菜是怎么形成的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07-18 12:39:01

地耳菜怎么种植,地耳菜是怎么形成的(9)

地耳小入馔

笔者第一次认识地耳,还是三十多年前在洛阳之时。洛阳仲夏多暴风骤雨,短促而猛烈。暴雨过后必有当地村民挎着竹篮来买地皮菜。蓬松松的墨绿色,湿润如粉皮一般,像是刚出生的木耳。如果对着光,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半透明的翠绿色,温润油亮。回去后洗净泥沙,洒少许白胡椒粉,用鸡蛋一炒,吃口也如粉皮一般滑润嫩爽中透着一股脆劲,舌尖都是大自然一般的清新脱俗。

地耳菜怎么种植,地耳菜是怎么形成的(10)

地皮菜包子

稍大一点上了初中,有次家住县里山区的同学邀笔者去做客,也第一次吃到地耳猪肉做馅料的包子。那时交通不便需长途车转拖拉机,好不容易到家又被拉去到山窝里扫地皮菜。地皮菜都已经发干,被风卷起聚集在坑坑洼洼的山根处。多到直接可以用手去捧,片刻满筐。归来泡起,便又恢复了地皮菜本来的面目。同学父亲从井里提出一块已经发白的猪肉,这可是为了贵客而备,隐隐有股腐臭的味道,已逾一个星期。细细的剁成馅后,与洗净的地皮菜,大葱,五香粉,盐混合在一起。把农家黄黑的面粉揉成面团,再捏成呆头呆脑的包子。

这种上不了筵席,入不了世人法眼的丑兮兮的包子,吃一口却是鲜美绝伦,清隽淡雅。地皮菜远比木耳清爽可口,又带着一股浓烈的山野的清新,非凡尘俗食可比也。和同学的谈论得知他们这里每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时,就有吃地皮菜包子的风俗。而且早些年河南被“水旱黄汤”轮番蹂躏之时,无数个饥肠辘辘的深夜都有地皮菜的陪伴。山民靠着地皮菜才熬过饥馑,对其怀有感激的生死与共的情谊。他们用地皮菜混着杂面烙饼,还可下入面条,粥汤里,更磨成粉混着蒸成馒头吃。一时吃不上便暂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地耳在我国的食用历史很长,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的茅山祖师陶弘景,就已经把它收录进《名医别录》中:

(地耳)味甘,无毒。主明目益气,令人有子。生丘陵,如碧石青。

这是我国关于地耳的最早记载,同时也是世界最早。可以看出陶弘景已经很准确的拿捏地耳的药用价值。地耳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直到清康熙所著《几暇格物致》中才第一次提到“葛仙米”这个大名:

“俗云,晋葛洪隐居乏粮,采以为食,故名。”

地耳菜怎么种植,地耳菜是怎么形成的(11)

葛仙米圆润可爱

清朝对于葛仙米的记录也逐渐多了起来。《梧州府志》记载:

“葛仙米出北流县勾漏洞石上,为水所渍而成,石耳类也。采得暴干,仍渍以水,如米状以酒泛之,清爽袭人。此原非谷属而名为米,俗云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

可以看出之所以把地耳改称为葛仙米,盖因为此地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球状念珠藻,呈米状。而非普通地耳如耳廓状。《岭南杂记》则进一步说明:

“韶州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如米,其味清膄。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也。”

着重说明这种地耳颗粒像圆形的小米,和笔者吃过的大不同。难怪身价倍增,挤入读书人的餐桌上来。

地耳菜怎么种植,地耳菜是怎么形成的(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