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会干活的,不如会说话的。”在职场中,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不能充分捍卫自己的利益,很容易被“边缘化”,甚至沦落为默默无闻的“老黄牛”。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拥有一副“铜齿铁牙”呢?笔者深入研究了谋略家训练口才的相关案例,认为只要咱们能够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步,假以时日一定会“一鸣惊人”!
掌握好说话的准线,得先知道什么样的表达在人群中奏效。范蠡当年曾留下一句名言:“耳闻则虚,目见为实,口言则明。”意思是,耳朵听来的话常带偏见,眼睛见到的景象才能让人信服。所以,范蠡经常留心聆听景春、孔叢、高荣等人的谈吐与见解,慢慢把握其中的关键技巧。善于观察话题中哪一部分最引人深思,让他积累出无数谈判成功的基础技能,也使他在治国理商时如鱼得水。
同样的道理,现代企业家在管理团队时也强调多看多听。像商业大拿李嘉诚,会在会议或饭局中格外注意同事和合作伙伴的发言风格,从中找到哪些表达更有影响力。新手想在职场中锤炼口才,不妨多去学习那些领袖风度的表达方式,再结合一些口语型文章或访谈中的精妙观点,为自己的说话风格找到一种基准线,形成基本水平。
**注重逻辑,避免“百无一用”**
许多话看似头头是道,但深究后常缺乏实质内容。谋略家们知道,没逻辑的表达只会让人犯晕。说服之道得拿出一套稳健的论证来。柳宗元在《天说》里讲:“裁言成章,躬辞兴文,以训群俗。”就是说服的前提是条理清晰、言之有物。与其空谈自己多勤奋努力,更该用具体的数据、案例、方法来展现细节。
常见的实用逻辑就是比较和对比,比如比较新项目与原方案的成本效益区别;或者尝试层层递进,”这部分先从小做起,再逐步推广。”把想法从小到大连成一条线。这样能锻炼他们对逻辑的掌握。商界领袖彼得·德鲁克认为,讲出逻辑清晰的观点比展示情感激动的自己更有效。说话时用清晰对比的策略,切莫沾上“百无一用”的空话。
**设计说辞,巧用金句与重复**
谋略家知道好词巧用能四两拨千斤。管仲将齐桓公治国方针归为“治国五策”,让人一听即明。尽量用简练的“金句”描述建议,强化内容的影响力。金句不仅能吸引听众注意,还能传递核心思想,短短几句胜过长篇大论。
再者是学会适当重复。老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你对某个观点有信心,愿意不断重复强调,观众自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几次强调“再一次改变世界”,准确地打动了大家的心。
**得体表现,用眼神与肢体打动人心**
众所周知,口才不仅仅是说话,眼神与肢体语言同样重要。诸葛亮演讲时常不直视对方的眼睛,而是稍旁视,通过平和的眼光处理人际关系。比起剑拔弩张的气氛,友善的态度反倒让他所说内容更有说服力。自然的微笑与适当的赞同点头,增加对方认可你的共情指数,而手势的轻重配合总能稳住听者注意力。
乔布斯纵然以“苹果发布会”闻名,他的发布会姿态却永远是谦虚且自信。他面向听众时,一个身体的微微倾斜,一个手势引导下大家看向屏幕内容的节奏,让所有人紧追他观点的频率。因此,在练习口才时,切记多配合眼神与肢体动作,以强化你表达说服力。
**面对反对,学会接纳不同意见**
谋略家总不能说服每个人,但面对对方的反对意见,学会接纳是第一步。商鞅变法从未路上铺红毯,他不得不设法找到大家的反馈点,然后对症下药。甲方不同意你的提案也别急着发火,不妨先回应:“我认可您讲的节奏问题,不过您想过这样实施的好处没?”先赞许对方观点,再给出其他角度的解释。
正如张良帮助刘邦未雨绸缪,他懂得刘邦急性子,但仍善用不同策略开导他。口才提升的过程绝不是提防每个意见出现,而是不断熟悉发言策略,提出更广泛的优势,也能化解阻力。
**模拟场景,用真实案例锻炼反应**
鲁迅曾说,“从来如此,便对不住生存。”意思就是说,说话要勇于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模拟真实场景来训练反应力是一项好手段。譬如事先想好担心的问题:若领导板着脸质疑预算超支,你如何解释?有些人盲目夸大小目标,实际没多久就失了信用,反被批评。提前做好针对这些反馈的模拟,可以让你在真实会议里表现从容。准备两个方案,设想好回复语气,避免场上被逼得手忙脚乱。
**珍惜每次发言机会,反复练习**
锻炼口才像学车一样,不练永远不熟,每次发声都能找出不足。对内团队会也罢,部门讨论也好,把你的“金句”、逻辑结构、场景模拟都运用起来,不断打磨。古人云:“十听不如一说,一说不如一议。”发言是了解别人的最佳方式,越频繁练习,口才越接近成熟。
努力练好这几步,等到和领导或客户对话时,自信一开口,什么“铜齿铁牙”,眼光锐利也由不得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多看多听,找准基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