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皮肤干燥
秋风带来降温的同时
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减少
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
此时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
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或干裂
流鼻血等症状
06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减少
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变短
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不稳定
“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两不急、三不要、四不宜”
九字口诀教你秋季正确养生
秋季如何顺时养生、防病保健?
专家分享九字口诀↓
①“两不急”:不急于添衣服、不急于进补;
②“三不要”:不要贪凉、不要悲秋、不要熬夜;
③“四不宜”: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暴饮暴食、不宜过度劳累、不宜过量运动。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想要秋冬少生病
下面这几点需格外注意↓
01 秋分养生,不一定要“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秋分后,天气逐渐变凉
气候还不稳定
要逐渐适应,往冬天过渡
不急于添衣
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秋冻”
这些人群要注意保暖↓
①阳虚体质人群:这类人群平时手脚怕凉、大便偏稀、小便量多,如果过度“秋冻”,就容易着凉生病;
②体质较虚弱人群:比如老人、小孩、孕妇,不宜强行“秋冻”;
③慢性疾病患者:比如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人群,不宜强行“秋冻”。
医生提醒
“秋冻”也要讲究部位
天气转凉后
腹部、脚及脚踝、膝盖、颈椎
这4个部位一定不能挨冻
推荐采用“洋葱穿衣法”
早晚温差大时
注意一层一层加衣服
中午温度高时
注意一层一层减衣服????
02 秋分养生,切忌大喜大悲
受气温降低和光照减少影响
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
如悲秋、秋愁
秋季养生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
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
可以爬山登高,颐养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