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秸秆还田,浪费的粮食籽粒不容易被发现,种植户眼不见为净,当时也没觉得十分心疼,直到在田间浪费的粮食生出幼苗,这才看出粮食损失的轻重。
以小麦收获举例,据相关数据显示,小麦联合收割机标注的收割损失率为3%,这仅仅是收割机的最小损失率,在人为致损率或机械老化而导致的损失率上升的前提下,按我国2019年全国冬小麦3.6亿亩的种植面积计算,损失的数字就是108亿斤,可解决27万多人的吃饭问题。
二、产后减损收获的粮食在运输、晾晒、仓储和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同样不可小觑,和粮食在田间浪费的有形相比较,这些浪费往往是无形的。
有位种植大户,种植了370多亩春玉米,由于是第一年种植,经验不足,临近收获时,才发现缺少储存玉米的场地,加上今年8月份气候以阴雨天气为主,正值收获季节,就面临天气和场地的制约,收获的玉米,由于保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出现了很多发霉生芽现象。
无奈之下,剩下的200多亩玉米,便以800元/亩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当初投入了100多万种植玉米(连同地租),非但没有赚钱,反倒种出了一地鸡毛,最后一算账,赔了30多万元。
普通种植户尚不能保证收获后的粮食不受损失,种植大户由于储存粮食数额过大,管理上的漏洞更多,损失也就更大。
最后一种浪费叫做餐桌上的浪费,如果以上两个环节和农民有关,那么这个环节的浪费,就和大家息息相关了
农业机械的精确程度可以提高,粮食的运管存能力也可以通过管控得到提高,餐桌上的浪费依然能够提高,同时也是最容易提高的一个环节,但偏偏也是最不容易见效的一个环节。
人们在生活条件提升的同时,对粮食的依赖逐渐下降,但吃饱肚子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前脚饥饿感尚未走远,后脚就过上了吃馒头吃一半扔一半的土豪似的生活了。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桌浪费约为1700-1800万吨,相当于3000-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由此可见,杜绝或减少粮食浪费已经刻不容缓,节约粮食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今年世界粮农组织在我国召开的粮食减损大会,但愿能取得圆满成功,为三大粮食浪费环节的有效减损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