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职妈妈以来,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时间的稀缺。有人会说,24小时还是24小时,全职妈妈不用上班,可支配时间可太多了。可是这样的24小时被肢解成碎片化的时间,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可支配的时间,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度缺乏时间的状态中。而对于这种时间的稀缺,使得人更加想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点什么,完成点什么,一旦完不成就会变得更加焦虑。对于时间愈加在意,愈会陷入时间的“稀缺”,越陷越深,从而使得状态变得更加糟糕。
图源网络
这种被时间稀缺支配的不安与焦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正是《稀缺》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影响对周遭世界的认识。同时,稀缺会降低带宽(心智的容量),影响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产生“管窥”之见。
认识到稀缺只是给我们的生活或者思维“提个醒”,真正摆脱稀缺思维,如何克服被稀缺所支配才是我们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全职妈妈如何摆脱时间稀缺,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心灵空间。
首先,找到自己的“管子”,把重要的事情纳入规划和管理。
就我个人而言,孩子目前是偶尔半托状态,就是说一个礼拜有两三天是去半天托班的,相对于那些孩子还很小,整天黏在手上,放不开的全职妈妈而言,其实我这种状态是可以有不少个人时间的。
因此在孩子上托班的日子,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半的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送完孩子我会就近找个图书馆,安排自己上午的学习。通常是读书,看网页,写文字。这两个多小时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整块时间,不被任何琐事打扰。
这段时间的效率也会非常高,《稀缺》一书中也正是提到这样的观点,稀缺会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做事更加高效。所以,破局的关键是,我把这完全属于自己的半天时间当成了自己的“管子”,所有的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在这个“管子”当中完成。
图源网络
其次,将每天的生活进行梳理,理清生活中的时间黑洞。
那么在孩子不入托的那几天,确实是没有任何整块时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时间都被黑洞给吸走了,日复一日。后来我把时间进行了梳理,发现即使这样的日子,时间也如同海绵里的水一样,能挤出来一点儿是一点儿。
早上一般孩子会八点钟起床,我则早一个小时。那这一个小时我可以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在她醒着的时间内,是包括照顾生活起居和陪玩,但是我可以简单做一些家务,并跟孩子一起完成。所以,一些不重要但是又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就在这个时间来完成,比如洗衣服、晾晒衣服、洗碗等。
图源网络
那带领孩子读绘本的时间,自己也在做童书阅读。同时,如果孩子需要自主阅读时间,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可以抽空看两页书。通常情况下,我女儿三周岁这个年纪,这个时间也就只能15-20分钟,不过这也够了。孩子上线上英语课的时间,可以一边陪她上课,一边看一会儿书,这个时间也有20分钟左右。
不过,通常这两个20分钟的碎片时间容易被打扰,因此阅读的内容要做上有效标记,以便有整块时间的时候及时整理。其实这两个20分钟,也不必是完全安排学习阅读这些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来,有时候就安排自己休息,刷会儿手机。这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给“带宽”留有余闲,增加心智的容量。自己的个人空间也得到一定的保障,并没有完全被挤压得死死的。
图源网络
最后,今日事今日毕,避免拖延加剧时间稀缺。
全职妈妈的一天一般都是满满当当固定的程序,但是即使这样也要有自己每天的事件清单。一天该做的事情就要完完全全做掉,避免拖延到次日或者更后面。当面临稀缺的时候,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来应对突发的事件,从长远看会进一步加剧稀缺。因此,将当天要做的事情一件件从清单上划掉是避免时间稀缺加剧的利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强调了一个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的确,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与高效。因此,梳理好自己的生活,做好时间管理,拒绝拖延才能真正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摆脱时间稀缺的困扰。也就是这本书的英文道出的真相:“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