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书籍和人们都会认为是清朝的“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但是在深入阅读了更多的书籍之后,我发现近代以来,除了中国之外,其他的土耳其、印度、波斯、阿拉伯等传统的大帝国都远远落后于西方,而这些国家并未采取“闭关锁国”。再后来,我也发现了,清朝并未中断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那么“闭关锁国”又如何谈起呢?
一,清初海禁和明朝海禁的对比清朝最为封闭的时间大概是顺治时期。从1644年入关到1655年,清朝并没有禁止民间的对外交往。到1655年,清朝的主要敌人变成了盘踞东南地区的郑氏集团,为此开始推行了“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一直到1683年平定台湾之后才全部撤销,清朝一共推行了海禁有29年。
关于“海禁”的原因,清初和明初的都是相近的。首先,在根源上,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国家,对海外物资的需求并不大,甚至可以说不需求;其次,开国之初,在海上面临着威胁。明初海上有方国珍、张士诚的残余势力活动,他们沦为海盗、勾结倭寇侵犯沿海。清初则有郑氏割据在台湾和福建沿岸。明初和和清初推行海禁政策内容也是相差无几的,如禁止百姓对外贸易、私自出海。为了防止沿海居民和敌对势力混杂,明初禁止百姓出海打鱼,制造船只,而清初实行了“迁海令”,将百姓内迁30—50公里。
不过,初期之后,明清的政策却迥然不同。明朝继续推行了海禁政策,长达200年,而清朝统一内地后就废除了海禁。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明朝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具有很强的保守、封闭思想。而清朝的建立者是游牧—渔猎民族,对贸易的需求更大。二是明朝沿海一直有倭寇、海盗横行,清朝的沿岸相对安宁。当然,明朝的海禁也是导致海盗产生的一大重要因素。
当然,明朝有官方组织的郑和下西洋这个壮举,许多人将之看作明朝开放的象征。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并非民间贸易,只是明朝向海外派遣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以耀武扬威,打造“万国来朝”的虚假景象。郑和下西洋不仅没有加速工商业的发展,反应因为“回赐”过多,导致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国内物价飙升,对明朝经济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郑和下西洋虽然增加了对印度洋的了解,但是基本只限于部分官员和船员之间,在嘉靖年间,明朝官员就已经不清楚东南亚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