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吗,历史上从何时起闭关锁国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4 16:57:18

作者及简介:

福尔摩小登,90后历史爱好者,潜心研究历史多年,对关于历史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清代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落后与挨打的局面。然而在我看来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如果不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下,那是不公平的。结合清代初期的历史条件你会发现大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似乎是没有错的。

一、海禁是维护国家统一收复台湾的必要经济手段

虽然清朝通过"捡漏",仅凭东北一隅之地十几万八旗兵就夺取了天下,但是作为一个外来的少数民族,满族人对于全中国的统治依旧是危机四伏的。

不得不承认满洲八旗兵的确是"武功强盛"。从1644年入关以来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力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这两股强大的农民武装。即使是占据了正统的南明政权也在满清八旗军的凌厉攻势下快速的落败,土崩瓦解。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不可思议"的程度几乎可以和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一样充满了传奇。

这也就是为什么晚清名臣曾国藩曾说:"本朝得国太易"。

闭关锁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吗,历史上从何时起闭关锁国(1)

(满洲八旗入关初期形势)

"能够马上得到的,也必然可能会马上失天下。"清帝国在东南地区的累累恶行激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扬州十日","江阴攻防战"东南地区的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大明王朝的赤胆忠心和民族尊严。

永历十年(1656年)四月十六日清军水师和郑家军作战,结果大败而回,几乎损失了全部的水师舰船,清军泉州提督韩尚亮被击毙。同时借助于海上的胜利,郑成功密令手下甘辉率领三万大军进攻福建省城福州,围点打援歼灭了大量的清军。十月双方又在罗源城开战,郑成功的军队一举击败了清军,斩*了清军的梅乐章京(八旗军军旗副主管)阿济商。

闭关锁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吗,历史上从何时起闭关锁国(2)

(明朝灭亡后各地抗清形势图)

永历十三年(1659年)来势汹汹的郑成功再次沿江而上*进了南京城脚下,这是他的第二次北伐,一年之前他就已经亲率十万大军直扑南京而来,只可惜在海上遭遇了大风暴,军队和武器装备损失巨大,这才作罢。但是这一次,趁着八旗主力部队进攻云南地区之际,他接连击败了满清驻防江南地区的八旗部队和汉族绿营兵。

郑成功之所以可以如此的长驱直入,当然是有赖于东南地区百姓的支持。十万大军的军粮补给,兵源都由江南地区的老百姓和地主士绅所提供。对于他们而言,郑成功的军队就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王师。就连已经投降了清朝的汉族绿营兵都对郑成功长驱直入保持观望的态度,时时刻刻准备反攻,夹击清军八旗部队。

尽管这次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这无疑给了清朝统治者一个"惨烈的教训"。那就是东南地区人心未附,只要八旗主力部队离开,这些人就可能会立马举起反清的大旗。

闭关锁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吗,历史上从何时起闭关锁国(3)

(即使是退守台湾,郑成功军队依旧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即使是明郑势力退守台湾,澎湖列岛。清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借助于台湾和澎湖的海军基地,明郑的海军势力经常袭击清朝福建广东水师,同时登陆福建地区,出其不意的攻击清军大寨。

沿海的渔民经常成为明郑军队的向导,提供清帝国军队的情报,同时还为明郑军队提供给养,兵源等物资。为此清帝国的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严令"片板不得出海,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违命者皆斩"。

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明郑势力的军队在登陆后失去了物资给养地,所过之地,皆为不毛。这在经济上对于郑成功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难以得到补充的情况下,明郑势力逐渐放弃了对于大陆的*扰与攻击,并且最终被康熙帝所收复。

因此海禁政策也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收复台湾的一项方略,不过后来收复台湾之后,此方略非但没有撤销,反而变本加厉了而已。

二、防备国外势力的攻入

早在元代时期,来自日本的流浪海盗和浪人就开始频繁的袭击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因此明太祖时期颁布了严格的"海禁"政策,到了清代海禁政策更加严酷。这就使得海盗们"抢无可抢"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清圣祖康熙皇帝颁布海禁政策时也是考虑到了民生疾苦的。

闭关锁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吗,历史上从何时起闭关锁国(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