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以前土葬的老传统,人死后是要穿上寿衣、放入棺材中盛殓的。因为古人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虽然肉体没有了生命体征,但是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
虽然这种观念有点小迷信,但也充分体现了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尊重。于是,活着的人便会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妥善的安置后才下葬,这也是古人信奉的“入土为安”。那么,人死后装入棺材盛殓,为何又不能马上封棺下葬呢?
“封棺”棺材又名“老房”,这是为了保护死者的肉体而为死者专设的,通常用木料合制而成,一般由松木、柏木、楠木等。棺材通常由盖、底、墙和回四个构件组成。盖是棺材的上部,底是棺材的下部,墙则位于两侧,回则是位于前后的横板。其形状前高后低,一头大一头小,棺材制作的形状,也是按照人体的形状所制作的。
做好的棺材有两部分,一是下面组合成的一个梯形状的长盒子,上面一块盖棺材的木板盖,“封棺”就是把死者放入棺材后,完全封闭起来。
死者放入棺材后,为何不能马上封棺呢?其实,这也是人们对死者的尊重。不马上封棺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死者出现假死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族的和谐。
假死现象就是表面上没有了生命特征,但还处于生存状态,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据说药王孙思邈游历行医之时,曾因此救过很多这样的人,人死后,不马上封棺也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人死虽然不能复生,但家族中人最后瞻仰遗容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既表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体现着后人的孝道。尤其死者的娘家人,在以前的封建社会里,也是唯恐自己的亲人受害委屈而终。
那么,什么时候封棺呢?按照老传统,人死亡后装入棺材,是要在家停放三天方可下葬的,停放的原因就是上述所说的两种原因。
一般来说,封棺的时间就是在下葬前一刻封棺。此时,死者存放三天已确认了真正的死亡,三天的时间,所有远近的亲友也都赶回来祭奠完毕。
封棺前,必须让死者的娘家人在场,这是老传统,事关死者死因的嫌疑,也直接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当然了,封棺时也有很多的地方习俗,比如、子女要让死者“躲钉”等等,都反映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思念。
丧葬习俗多是古人的智慧,人死后装入棺材不马上封棺,是对死者的留恋,也是老传统,该讲究的也得讲究,以免出现失误而悔及终生。对此,不知大家认为是不是这个理?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