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的面包店,他走神了那么会,面团打过了足足5分钟,救不回来了。
他看着这五公斤面团,这五公斤面团看着他,似乎有BGM在响起来:
“每一次当面团要废弃,
都好像在等你要怎么回应,
天地都安静,
唯一不安的是你的决定……”
这是那个爱唱一辈子孤单的歌手的另一首名曲,像极了这一刻的心情。可是环顾左右,别说找个人问下“面团打过了怎么办?”就连抱怨一句也没人听得到,唯一的决定就是再打一缸面。
社区面包师大多都是孤单的,大部分社区面包店也都是从孤单开始的。
在目前多家我们所走访过的城市社区面包店中,我们发现:
41%社区型面包店只有1个面包师,总数中有10%的面包店,甚至是1人面包店!
这种孤单感,不仅仅是一个人做面包时候的孤单,也可能是辛苦做出的面包卖不完,被迫丢掉时候的落寞;还可能是顾客盈门,却没有人欣赏他费尽心力研发的欧包新品时候,那份无奈。
一笔一划勾勒自己的配方食谱,日复一日的喂养、驯化未知的酵母,千次万次的搅拌、揉搓、拍打;兜兜转转的试错、调整、改进……我们接触到的面包创业者们,谁不是历经三年五载的积累守候,才让自己的面包店&面包梦想,终于活下来。
这么辛苦、寂寞,
社区店面包师们在追求什么?
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些好面包
在烘焙企业工作近十年后,面包师阿峰选择开社区面包店,做他想做的面包。曾经怀抱着对面包的热爱入行,可是在看到公司产品毛利表的时候,他被吓到了——售价九块钱的可颂,用料成本不到九毛钱!大部分面包的材料成本都能控制在10%上下,人工黄油和添加剂都少不了。每天解冻冷冻面团,在烘焙间流水作业,十年后的阿峰,已经是一个木得感情的烘焙工具人,对行业没什么期待了。但是近年来社区型面包店的兴起,让他重燃斗志:
以前我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些好面包。
如今他做的面包,食材成本最低也要30%以上,部分用料多的甚至去到50%。如果算上自己的工时成本,利润可能只有两三成,但他说这样的面包有温度,也可以放心地给自己的孩子吃。
没有了条条框框,他把家乡的乌橄榄、鱿鱼干、番薯干、瑶柱等等放进面包里,做天马行空的在地特色面包,没有人会说这样土气那样不行。在店里请客人们试吃新品,然后看他们一脸诧异的表情,这种面包“恶作剧”,是这个爱看警匪剧的面包师的乐趣来源。
面包师都有小店梦想,但过去动辄数百万计的开店成本,以及单一的甜面包市场,让人望而却步。如果没有资本支持,面包师开店就犹如一次all in的赌博,但俗语说“十赌九输”,结果大多唏嘘收场。如今的社区型面包店,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给了面包师们一个施展才华的新赛道。
放弃私房后,一块热面包也能红了眼眶
娜姐是做了三年私房烘焙后,终于决定开店做面包。因为私房配送的限制,过去她的产品以蛋糕、西点等为主,面包则只能做一些披萨、吐司作为陪衬。私房烘焙的销售模式虽然稳定,压力小,但对于面包这类低单价产品,容易出现瓶颈,例如客群不足,配送体验不佳。虽然也有一些私房业者将面包卖到全国的成功案例,但对于地区小创业者来说,这种的榜样不敢奢想,还是开实体店经营熟悉的社区群体更有把握。
开店后,过去在微信上隔空交流多年的熟客,终于能来店里吃包面基啦。娜姐现在可以将面包以最好的状态送到客人面前,面对面接受消费反馈。每一个堂食的客人,她都尽量让面包热乎乎地出现,三明治、brunch、夹包、热压吐司等等她喜欢的面包吃法也都一一实现。从前想尝试的各种欧包如今都撸了个遍,看到大家吃面包的幸福表情,揉面团也觉得更有劲了(虽然第二天还是手酸)。